●漯河市清泉水务工程有限公司 马 上
许昌的清晨是从一碗胡辣汤的辛辣香气里醒来的。街边小馆的老板娘舀起浓稠汤汁,撒一把葱花,热气蒸腾间,隔壁超市的卷闸门“哗啦”升起——那是胖东来的员工正列队迎客,深蓝制服整齐如雁阵。这座城市的魔幻,恰在于它把三国烽火与超市经济学缝进了同一片天空。
上午九点的胖东来天使城,像一台精密仪器开始轰鸣。货架上,榴莲被剖成莲花状,果肉如黄金般码放;活虾在透明水缸里蹦跳,电子屏滚动着凌晨捕捞的渔船编号。穿校服的中学生挤在烘焙区抢购芋泥雪贝,戴老花镜的妇人对着价签上的“进货价+毛利率”点头:“比自家闺女报账还清楚。”
超市深处藏着更隐秘的江湖。宠物寄存区有专职遛狗员,儿童厕所挂着《小猪佩奇》动画片,连购物车都分七种型号——带放大镜的老年款,嵌婴儿餐椅的亲子款……一位外地游客攥着“网红大月饼”感慨:“这哪是超市,简直是当代生活博物馆。”
收银台前,穿汉服的姑娘正用《三国杀》卡包凑单满减。店员将商品装进可降解袋,又塞进两包试吃装山楂片:“您血糖低,路上垫垫。”转身时瞥见她工牌背面印着《出师表》节选——在许昌,连塑料袋都裹挟着历史基因。
转过三个街角,电子秤的“滴滴”声被编钟的余韵吞没。曹魏古城的朱红城门洞开,护城河倒映着铜雀台的琉璃瓦,穿直裾深衣的摊主吆喝:“曹丞相代言的青梅酒,扫码送《短歌行》书签!”
南大街的青石板路硌着现代文明的软肋。张辽塑像旁支着咖啡车,拉花师在拿铁上复刻《洛神赋图》;关帝庙前穿JK裙的少女焚香祈愿,直播间里“汉服变装”的博主正与曹操立牌合影。最妙的是文昭阁戏台,台上豫剧《捉放曹》唱到“陈宫心中似刀绞”,台下观众举着胖东来的烤鸡腿啃得满嘴油光。
暮色降临时,我登上古城墙。东面是霓虹勾勒的胖东来巨型LOGO,西面是投影在河面的《观沧海》全诗。两个许昌在光影中接壤,如同火锅里沸腾的红白鸳鸯——历史与商业这对宿敌,在此处竟熬成了骨汤般鲜美的和解。
夜宿古城客栈,木质窗棂外传来零星的对话。
忽然懂得许昌的可爱:它让曹操的铠甲与超市价签共享一方水土,让忠义仁勇的古老训诫化作一袋五香豆干的售后服务标准。当我们在胖东来接过免费冰镇的矿泉水,在曹魏古城触摸箭垛上真实的箭痕,某种超越时空的“中原性”便悄然显形——那是对世俗生活的郑重,是对人间烟火的敬惜。
晨起离开时,护城河游船正载着第一波游客驶向胖东来码头。船头小男孩举着木制青龙偃月刀指向超市方向:“看!关公在给我们指路买粽子呢!”全船哄笑中,许昌完成了它最幽默的隐喻:商业与文明,本就是一艘船上的同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