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自来水集团 张 林
在时光长河的奔涌中,今年,《中国城镇水务》迎来了创刊40周年这一意义非凡的里程碑时刻 。而我,也已与它相知相伴近15载。那些岁月里,他就像一位挚友,默默见证着我的成长,给予我无数启迪。就在最近,当我听闻报社即将开启“我与《中国城镇水务》的故事”征文活动时,内心的激动瞬间被点燃 ,往昔的回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初遇:一纸开启行业新程
2010年,我从部队转业投身供水一线。每天被重复的实操工作缠身,忙得无暇思考工作的深层意义。一天,结束了疲惫工作后,同事递给我一份《中国供水节水》(编者注:2023年更名为《中国城镇水务》)。瞬间,淡雅墨香混合着行业资讯向我涌来,为我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报纸上,对城镇水务前沿的深度报道,权威的政策解读、项目剖析,都成为我认识行业的新窗口;“行业纵横”“科技智慧”等栏目,为我的日常工作带来新思路,让我看到水务工作背后的技术奥秘;一线工作者的故事,更是深深触动我,让我明白自己并不孤单,无数同行都在为水务事业默默付出。这份报纸为我推开知识之窗,让我对未来工作充满期待。
阅读中,我不再满足于做信息接收者,开始尝试把工作中的点滴,整理成新闻稿投稿。每次写稿都是对工作的复盘,从无从下笔到条理清晰,这个过程充满挑战,却让我对工作理解更深刻。等待投稿结果的日子,焦虑与期待交织,既怕被拒,又渴望认可。
蜕变:从读者转身成为记录者
记得第一次投稿《京水集团:最完美服务保“两会”供水》时,满心忐忑。反复修改措辞,编辑老师耐心指导,最终稿件图文并茂加框刊发。那一刻,这篇稿件不仅是对我文字能力的肯定,更让我找到在行业中表达自我的方式。
此后,我与《中国城镇水务》的羁绊愈发深厚。在持续不断撰写新闻、发表稿件的过程中,我的文字功底得到了锤炼与提升,对行业动态的捕捉与把握也变得更加敏锐精准。不知不觉间,《入职第一天 现场保供水》《复转军人成长记》《职工摄影协会教拍“大片”》《送同事去雄安》《践行光盘行动 弘扬勤俭美德》《新时代加强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等600余篇稿件和图片相继在报纸上刊发。摄影作品《全力以赴》《进攻与防守》《业精于勤》连续三年在北京市总工会举办的摄影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先后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天津、石家庄等地展出。个人也连续被《北京供水》评为优秀通讯员,《首都建设报》年度十佳通讯报道先进个人等。
同行:以笔墨为梯迈向广阔天地
写作带给我的,远不止是变成铅字见报的那份荣誉。在持续不断输出内容的过程中,我不断梳理过往经验,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实现了从一名普通一线职工到集团宣传骨干的华丽转身。那些熬夜撰写稿件的日日夜夜,在无形中锤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让我在如今的管理岗位上,能够更加精准地做出判断,高效顺畅地沟通交流。
与此同时,这份热爱写作的习惯,也犹如一条无形的丝线,深刻地影响并串联起我的整个职业道路。通过始终如一地关注行业新闻,深度挖掘报道素材,我的知识储备如滚雪球般日益丰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变得更加全面。这些宝贵的积累,助力我从一线职工逐步成长为公司骨干,进而走进集团工作。每一步的晋升,都离不开在写作过程中所培养和磨砺出的综合能力。如今,我已然能够站在宏观的视角,去审视水务工作,为公司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回首往昔,《中国城镇水务》早已超越了一份报纸的简单范畴,它更像是一位相知相伴的良师益友,一路见证并助力我的成长。在阅读报纸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知识,视野得到了拓宽;在撰写新闻稿件的过程中,我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升,实现了自我的突破与成长;在稿件发表的那一刻,我收获了满满的自信,也更加坚定了在水务行业深耕细作、继续前行的决心与信念。展望未来,我坚信它仍会一如既往地陪伴在我身边,在城镇水务这个既充满挑战又满是希望的舞台上,继续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 。
时代浪潮滚滚,新征程赋予新使命,积极作为呼唤新担当。衷心祝愿《中国城镇水务》在新征途上一马当先,以文化自信传承行业历史,以守正创新激发宣传活力,以开放包容促进行业发展,为城镇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