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要闻总第3527期 >2025-05-14编印

水润四十载 携手启新程
我与《中国城镇水务》的相知相长
刊发日期:2025-05-14 阅读次数: 作者:李善科

●绍兴柯桥环境建设公司  李善科

今年是《中国城镇水务》创刊40周年的日子。当我看到贵报刊登的征文活动启事后,往昔美好回忆一幕幕涌现心头。还记得那是2012年初春,我在同事办公桌上第一次遇见《中国供水节水》(编者注:2023年更名为《中国城镇水务》),那时刚入职水务系统的我,像海绵般渴求着行业知识,报纸关于污水处理新技术的深度报道,恰似一泓清泉注入我干涸的专业认知。这份相遇,开启了我与这张行业报长达十余年的精神对话。

初相识:专业启蒙的引路人

2012年5月,我开始从事信息宣传工作,在同事介绍下,我有幸结识了贵报的叶洋老师,虽至今没能实现见上一面,但他的声音却像同事般那么熟悉,与他交流如同风趣幽默的语文老师一样,让我如沐春风。投稿中的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地通过电话、QQ(当时的主力网络交流工具)等给我做讲解。新闻消息、特写、通讯的写作方法、技巧、注意事项等,叶老师如竹筒到豆子般娓娓道来,让我的写作能力一步步有了较大的提升,同时,也让我渐渐喜欢上了写作。十余年来,我们亦师亦友,而这份报纸也成了我们友谊的纽带和桥梁,常常让我爱不释手。

2013年左右,作为新人的我,开始尝试向贵报投稿,当第一篇《最可爱的人》变成铅字时,内心的高兴无以言表,接着,《聊一聊咱们基层通讯员》《“胖子”的变化》《从工人到工匠,用心铸就碧水梦》《做一名有责任有使命的记录者》等一篇篇文章见报时,极大地振奋了我的写作热情。

十余年来,我总计有100余篇行业动态、生活感悟等信息见报。每到周三下午,等待新报送达的心情,如同等待老友的来信一般,激动而又热切。现在,升级后的《中国城镇水务》电子报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学习、浏览和查阅。当然,我还是坐在电脑前期待着每一次的更新。

共成长:行业变革的见证者

记得那是2014年8月,云南鲁甸“8.03”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震区饮水问题,特别是救灾部队浑水泡面的画面,受到了全国供水行业的广泛关注。《中国供水节水》分别在8月13、16和20日头版头条刊登了鲁甸震区各供水企业抗震救灾应急供水的事迹,向全国水行业宣传云南供水人众志成城保供水的决心和担当。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每在涉及“水”的这件大事上,关键时刻总有贵报的身影和专业的分析。

为更好地见证和服务行业发展,2023年初,《中国供水节水》更名为《中国城镇水务》,并向社会公开征集《中国城镇水务》标识(LOGO),我有幸参与其中,积极投稿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建议。改版后的《中国城镇水务》在排版、印刷和内容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每当收到报纸后,我会习惯性地通读一遍,如有发现自己的投稿登报,那这一瞬间,便是我写作中最幸福的时刻。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这份长达40余年相伴和坚守的背后,是全国各地水务通讯员们夜以继日的责任与热爱,他们记录了从人工水务到智慧水务的每一次蝶变和转型。通过这张报纸,广大水务干部职工用睿智的大脑记录时代,传递着正能量。

长相守: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十余年间,我珍藏的报纸已垒成半人高。泛黄的纸页上,既有南水北调中线通水的号外特刊,也有城镇供水安全提升的系列追踪。2020年抗疫期间,“供水人在行动”专栏里那些逆行的身影,让隔离值守的我们读得热泪盈眶。这张报纸早已超越简单的信息载体,成为水务人的精神图腾。

如今翻开《中国城镇水务》,那些熟悉的栏目仍在焕发新彩。当看到一些名字熟悉却素未谋面的作者时,我会对他们生活的城市产生好奇。当看到有些退休的水务工作者仍在关心关注着这份报纸,并不间断地投稿时,我对这份报纸的敬佩之情再次油然而生。当发现“水务新生代”里闪烁着年轻同行的面孔,我忽然懂得:这份报纸正如奔涌的江河,既沉淀着行业的记忆,又激荡着时代的浪花。

站在城市污水处理调度中心的大屏前,闪烁的管网数据与案头的《中国城镇水务》形成奇妙共振。四十年栉风沐雨,这份行业报以水为墨,记录着中国城镇水务发展的壮阔诗篇;而我有幸作为千万读者中的一员,在这流动的文字长河中,找到了专业成长的坐标系,也构筑起精神栖息的家园。愿这份以水为名的情谊,永远清澈如初,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