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水务集团 胡 琳
诗与词,通常出现在一个词中——诗词。实际上诗与词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二者在审美趣味上也有着“浑厚”和“细致”的区别。
提到诗,大多数人都能想到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痛快淋漓、不拘一束的情感抒发,平仄起伏的节奏韵律,都让人感受到诗的气势。在月下饮酒赋诗,纵情欢乐,不满现实,指斥人生的画面感呼之即出。“诗者,志之所之也”,是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情意。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唐代整个社会经济处于繁荣昌盛的阶段,人们在衣食无忧之后便开始关注个人的价值追求。而在那时的现实世间,建功立业的只有少数的那些人,大多数人是对功名苦苦追求而不得的结局。现实不得志,就要去诗中明志。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诗读起来激昂顿挫、深刻悲壮。
相对于大而化之的唐诗,词就显得纤细柔媚。词最初是诗人文士写给歌女的唱辞,早期的内容大多以爱情和美女为主线。美女爱情写久了,大家对词这种体裁的意义和价值就产生了困惑,很多人认为,词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随着词这种体裁的传播,越来越多的文人骚客接触到它。他们写的内容不再局限于美女跟爱情,而是上升到一定的境界。从“举纤纤之玉指”到“懒起画峨眉”再到“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的眼界更加宽阔,情意更加深沉,不再是小情小爱,而上升到家国的层面。
如何才能读出词更高一层的含义呢?记得南唐中主的一首词《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杆。”乍一看这首词描写的是思妇的情感。外面下着绵绵的细雨,她梦到了远在鸡塞的丈夫,雨声把她从梦中惊醒,鸡塞仍远在天边。这种时候只能在孤独的楼中吹着玉笙,诉说着自己的离愁别恨。但是再联系南唐当时的大环境,朝不保夕,危亡在即,南唐的君臣还在歌舞宴乐。在了解这首词的背景之后重新审视,就能读出堪忧国家命运的感情。
所以,与诗相比,词就像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姑娘,需要揭开层层的面纱,挖掘它身后更为丰满的意境,这大概就是诗与词的区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