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水务营业中心 曹俊萍
今年是《中国城镇水务》创刊40周年的日子,也是我与《中国城镇水务》结缘的第17个年头。今年三月份,当我从中国水务网站首页看到“我与《中国城镇水务》的故事”征文活动启事后,思绪万千,美好的回忆顿时涌上心头,一转眼,我已与《中国城镇水务》一同携手走过了17年。在这17年里,我从刚开始接触《中国城镇水务》的“懵懵懂懂”到后来的“忠实粉丝”,从一名局外的读者到现在的连续多年投稿的通讯员,可谓一路学习、一路成长、一路收获……就像一对“情侣”,经历了相识、相知、相守……
初相识:漫长的“相遇”
我是1995年进入郑州自来水公司工作的,起初,分配柿园水厂快滤池班,从事水处理工作。柿园水厂始建于1954年,历史悠久,风景如画,当时肩负着郑州市一半的供水任务,是郑州市最大的制水厂,经常有上级单位检查或兄弟水司参观。我所在的班组位于厂区大门的正中心位置,面积大,宽敞明亮,是每次检查、参观的必经之地。上学的时候,我有写日记的好习惯,坚持了好多年,没想到竟然运用到了工作中。
我在班组担任了工会组长,负责书写班组台账,当时单位要求台账写仿宋体字,平时我都是以写代练,把台账写得工工整整,经常受到上级表扬,也因此在公司“小有名气”。我还清晰地记得在班组里有一个黑板,那也是我的“责任田”,每到该更新的时候,我都从版面设计、内容等方面认真打磨,完美呈现。后来,柿园水厂出了一个刊物《水厂之音》,我也积极向其投稿,稿件被多次选中。再后来,就是厂里举办征文演讲比赛,我积极参加,精心准备,围绕演讲主题,结合我在厂里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由于我从没参加过演讲比赛,内心很紧张,上班滤池不反冲时,我把空旷的滤池当“听众”,自己一个人一遍遍地脱稿演讲,没想到比赛时我没停顿,全都流利地背了下来,内容引起现场评委职工的共鸣,获得柿园水厂演讲比赛一等奖,征文获得二等奖,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之后,我又参加了公司征文比赛,没想到我的作品竟然获得一等奖。2006年,我参加了郑州市净水工技术比武,获得了第五名,被授予“郑州市技术标兵”称号;2007年,我又参加了公司的净水工技术比武,获得了第一名。为啥要说这些?其实这时候,我和《中国城镇水务》还未相识,只是我在单方面努力打基础,一步步向《中国城镇水务》靠近。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正是基于前期这些铺垫和积累,让厂领导知道了我的特长,也知道了我的名字。2008年8月,公司启动内部岗位竞争,而此时柿园水厂需要一名行政干事,尤其需要加强单位宣传工作。我积极报名参加,通过了单位笔试、面试选拔,顺利竞聘上了这个岗位。相遇不怕晚,就怕等不来。所以,我是经过13年的基层历练和努力“奔赴”,让我终于结识了《中国城镇水务》,这是一场多么奇妙而又漫长的“相遇”。
遇知音:美丽的“邂逅”
2008年9月,我从快滤池班组来到了办公室,岗位的转变、角色的转变、工作职责的改变……从过去13年的“三班倒”到现在的“常白班”,从过去与机器打交道到如今与人打交道,从“倒闸门”的操作到“敲键盘”的文字工作……虽然自己是快滤班组的“老人”,但到办公室,你却是个“新人”,又适逢年底,一大堆的总结任务等着自己去完成……可以说,那时对自己来说有很多的不适应,每一天都是“煎熬”,硬着头皮度过了忙碌的一天又一天。最终,历经半年的“阵痛”之后,我才渐渐适应了现在的工作节奏。
当时,柿园水厂的党务干事宋丽娟拿着一份《中国供水节水》(编者注:2023年更名为《中国城镇水务》)走到我面前,给我说:“如果有好文章,积极向报社投稿。”看着报纸上的内容,我脑子一头蒙,“我这写作水平,上报纸也太难了吧?”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也在暗下决心,在做好单位对内宣传工作的同时,遇到好的稿子也会偶尔开始向报社投稿。那时投稿量少,最终原因还是自己内心不够自信,不过自己也是勇敢走出了“第一步”。后来我也逐渐想开了,“投不投是自己的事儿,只有投了才有希望上,如果不投一点希望也没有!”也就是基于这个想法,我便开始大胆向《中国城镇水务》投稿了。这个时候,我也会看报纸上其它兄弟水司的文章,供自己学习参考,也给自己写作的思路打开了一扇窗。
每次当自己的稿子被刊发的时候,我都把网站上、报纸上的稿子下载打印或剪下来存档,年底都是厚厚的几本,这个习惯一直保持至今。“学会将自己的工作进行成果固化,既然做了,就把它做好!”我常常这样要求自己,不仅如此,我也告知我们办公室从事党务工作的人员养成良好习惯,每年将自己的工作装订成册,放到单位党建活动室的书架上进行展示、存放。
久作伴:永远的“相守”
如果说我去柿园水厂办公室从事宣传工作是人生“新起点”的话,那么2010年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2010年8月,当我在柿园水厂干宣传工作两年后,迎来了营业处的岗位招聘。通过笔试、面试选拔,我顺利从柿园水厂来到营业处。我脑海里清晰地记得我离开柿园水厂时,当时公司宣传处处长贺春飚给我说:“你到营业处,就像鱼遇到了水!”当时我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来到营业处之后,发现这里和我过去的工作环境完全不同,这里面对千家万户,要给用户做好服务,宣传的面很宽、宣传的点很多,此时我就明白了贺处长那句话的意思了。
海空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从制水生产到供水服务,虽然工作内容完全不同,但是对我来说,就是要做好对内对外的宣传工作。初来乍到时,自己不是在电脑前写稿,就是跑现场采风,在审核各部门的稿子时,自己都是在认真学习,不懂就问,经常加班加点。在这片广袤的宣传天地里,让我从在柿园水厂做宣传工作的“畏首畏尾、思想放不开”到营业处的“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从过去的“写作新手”到现在的“游刃有余”,思想政治论文、党政工团的稿子多次被《中国城镇水务》采用刊发。一路走来,在营业处历届领导信任的目光中,在公司宣传干事宁琳的帮助指导下,在营业处各个部门给我提供的“铺天盖地”的稿件中,让我历练、让我成长。经常为了一个字反复推敲,经常为了核实一件事电话询问同事,经常天黑了才回家……“写作没有捷径,就是多看、多学、多写、多练。”这是宁琳常给我说的一句话。
记得我刚到营业处没两年,由于宣传工作做得好,营业处就在公司内部做宣传工作经验交流。2018年,营业处“短袖哥”张威通过宣传的力量让郑州市民百姓“家喻户晓”,上了中央电视台,成为住建部劳模,也让我知道了自己的岗位虽然很忙碌,但也很有成就感。由于我工作出色,先后获得郑州市城管局、郑州市宣传先进个人、《中国城镇水务》优秀通讯员荣誉称号。偶尔公司有同事好奇地问我:“你的宣传工作为啥做得那么好?”,每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总是淡然一笑,背后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我总是心里默想:“工作做得不好,那是你付出不够。你付出够了,自然就好了。宣传工作和其它工作一样,都是天道酬勤,功到自然成的结果。”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把工作轻松完成,把工作干出色不容易,那是汗水的凝结。“人要碌碌有为,不要碌碌无为”,我常常拿这句话警醒自己。从事宣传工作,除了要有新闻敏感性,还要肯干、肯吃苦,耐得住寂寞,不能有三分钟热度,而是持久地保持热爱。从事宣传工作这么多年,让我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也结识了一群可爱的同事,这无疑都是自己工作上最大的财富。
一次相遇,注定一生的牵绊。今年,是我在供水岗位上的第30个年头,我的工作经历很简单,在柿园水厂15年,在营业处15年;在制水岗位13年,在宣传岗位17年。在这30年里,我见证了郑州水务集团的发展壮大,见证了郑州城市供水量和水表只数的飞速增长,见证了水厂从传统工艺到深度处理的变化,见证了智慧水务带来的便捷……今年,是我从事宣传工作的第17个年头,也是我和《中国城镇水务》结识的第17个年头。未来,我还会在宣传的岗位上坚守,继续发挥宣传的力量,讲好郑州水务好故事,传递郑州水务好声音。作为《中国城镇水务》的一名老通讯员,一名忠实读者,在《中国城镇水务》40岁生日里,衷心祝愿《中国城镇水务》生日快乐、蒸蒸日上、越办越好。同时,也希望更多的通讯员加入《中国城镇水务》的大家庭,继续前赴后继、笔耕不辍,共同谱写水务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