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第二批)》,福建省福州市凭借“开展管网动态评估”“建设漏损控制智能平台”“加强组织领导”等三项创新经验再度入选,这是福州市连续两年获此殊荣。福州水务漏损治理建设“数字治水”模式为破解城市“看不见的浪费”提供了“福州方案”。
旧管焕新“颜” 推进老旧供水管网更新改造
为确保纵横交错的城市“血管”安全稳定,福州水务集团所属自来水公司依据供水管网的探测与评估结果,根据管道服务年限及管道管材情况制定专项计划,对材质老旧或漏损严重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与改造,2024年普查完成四城区40条市政道路供水管网共计22.371公里,改造供水管网近20公里。
与此同时,福州市自来水公司还积极探索创新施工技术,通过运用不锈钢内衬修复技术、原位热塑成型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元固化等多元化非开挖修复工艺,为老旧管道实施“微创手术”。2019年以来,运用非开挖技术完成了4.548公里管网改造,同时根据实际施工经验参与编制完成“给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标准”省级标准。
▲不锈钢内衬及原位热塑成型管道非开挖修复。
2021年以来,通过实施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和随道路新建配套供水管网,累计完成88.7公里的管网更新,有效保障了城市供水的安全、稳定和优质。
“眼手脑”三大核心 综合调度全方位保障
在福州水务数字大脑大屏上,跳动着全市供水管网的“生命体征”,去年5月,自来水公司正式上线全新的综合调度系统。该系统集成了告警中心、模型中心及事件中心三大核心模块,犹如供水调度的“眼睛”观察全局,“手”动操作,“大脑”思考决策,全面满足了生产调度、管网维护、水质监测等多方面的技术与管理需求。
新综合调度系统不仅能从“小”处着手,利用爆管“压力突降且流量突增”这一数据指针特性来实现对爆管告警的精准识别。2024年10月,福州西三环一处管道破裂,通过系统瞬时发出警报,从定位漏点到修复完成仅用3小时,减少水量损失190立方米。
还能从“大”处着眼,在2024年11月27日山前南路突发爆管事故中,综合调度系统依托其多源告警采集与智能研判的核心优势,精准锁定爆管点位。当调度指挥平台与大数据中心双系统同步触发“数据异常波动”一级告警后,调度团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自抢修工单下发至管网恢复运行,全程耗时不到五小时,创下同类事故处置时效新标杆,成功挽回约1200立方米水资源流失,有力彰显了智慧水务系统的实战效能。
▲新综合调度系统和大数据中心同时收到“数据变化异常”一级告警,提高了管道抢修效率。
此外,系统还进一步优化了停水方案的评估流程,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压和水质的影响。
强化组织领导 构建多方协同工作格局
开展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对于缓解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福州市高度重视这一工作,通过建立漏损长效管理机制,成立了福州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任组员,明确成员单位责任分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落实、齐抓共管的漏损治理模式,全方位推动治理工作。
近年来,在福州市委、市政府及市住建局、市水务集团的统筹指导下,市自来水公司以“漏损管控”为核心抓手,扎实推进管网更新、智能化改造等重点项目,坚持“科技赋能”与“精准施策”双轮驱动。一方面,全面推广漏损检测新技术,覆盖从漏点定位到压力调控的全流程;另一方面,构建“弹性分区计量”体系,通过动态监测实现分区压力精准调控,同时推进地下管网“毛细血管”更新改造、老旧小区泵房“焕新升级”等工程,从源头提升供水设施韧性。通过技术创新、精细管理与数据赋能多维度攻坚,成功将管网漏损率稳定控制在7%以内,为全国同类城市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福州经验”。
福州水务集团始终以为居民送上“放心水、优质水”为责任,通过稳定供水保障为企业发展注入“源动力”,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坚实支撑。
下一步,福州水务集团将持续深化漏损治理成果,以“水”为笔,为城市高质量发展与绿色更新书写更生动的答卷。
(许益美 陈其莉 陈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