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要闻总第3532期 >2025-05-31编印

以专业与热爱书写行业温度
——我与 《中国城镇水务》的十六载
刊发日期:2025-05-31 阅读次数: 作者:王俊清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城市供水有限公司  王俊清

在城镇水务的发展历程中,有这样一群幕后工作者,他们虽未直接参与水务、水利设施的建设,未在抗洪抢险的一线冲锋陷阵,但却以笔为“剑”,以镜头为“眼”,将水务行业的点点滴滴,将水务人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传播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我,便是其中一员,一名在基层水务宣传岗位上坚守了十六载的“记录者”,也是我与《中国城镇水务》的十六载。

从新闻人到水务人的跨界坚守

2009年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前,我在鄂尔多斯市电视台担任编辑,每天与新闻稿件、镜头画面打交道,忙碌而充实。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东胜区供水总公司正在招聘宣传骨干。彼时,我对水务行业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的用水层面,但内心深处对新领域的探索欲望以及新闻人对不同行业深度报道的职业追求,促使我毅然投递了简历。

幸运的是,我成功入职,开启了从新闻人到水务人的跨界之旅。初入公司,面对陌生的水务专业术语、复杂的供水管道系统以及各类水处理技术,我感到无所适从。但多年的新闻工作经验让我迅速调整状态。我深知,要做好水务宣传,必须先成为半个水务专家。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大量翻阅《中国城镇水务》上关于水务技术和知识的报道,以及水务行业的书籍、文件,同时向公司的技术骨干、一线工人虚心请教,从最基础的供水原理学起,逐渐熟悉了整个供水流程。

在一次管道抢修的报道中,正值寒冬深夜,接到消息后,我迅速赶到现场。凛冽的寒风如刀子般刮过脸颊,抢修人员却在冰冷的泥水中争分夺秒地作业。我用新闻人的敏锐视角捕捉到了这一感人场景,同时凭借在水务行业积累的专业知识,准确向公众传递了抢修的技术细节及对居民用水的影响。这次报道不仅让公众了解到供水保障背后的艰辛,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新闻专业素养与水务行业知识的融合,能够为行业与公众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的认知桥梁。

与《中国城镇水务》的双向赋能

今年是《中国城镇水务》创刊40周年的重要时刻,而我与这份刊物的缘分也来到了第16个年头。在这16年里,我从一名水务门外汉逐渐成长为单位宣传骨干。这份刊物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也见证了他在媒体变革浪潮中的角色演进。

在我眼中,《中国城镇水务》首先是一座行业智库。刊物聚焦行业热点,解读国家政策,剖析最新技术前沿。记得有一期关于智慧水务建设的专题报道,详细介绍了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水务行业的应用案例,让我对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清晰认识。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也为我撰写宣传稿件提供了专业理论支撑,使我在宣传工作中能够紧跟行业趋势,传播最新理念和技术。

同时,《中国城镇水务》也是一个价值放大器。我采写的关于东胜区供水总公司在优化供水服务、提升水质保障方面的基层实践报道,通过他的传播,让“东胜经验”走进了全国同行的视野。许多同行在看到报道后,纷纷与我们交流学习。这不仅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行业内的经验交流与共享搭建了平台。这种良性互动,既激发了我持续创作优质内容的热情,也让我看到了行业媒体在推动城镇水务事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新媒体时代的水务传播方法论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城镇水务》也相继推出了网站、公众号、数字版,使更多读者有幸阅览、学习。在这种背景下,公司也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的水务传播方法论,努力提升公众号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实现了公众号关注度提升30%的目标。

速度法则是我们在新媒体传播中的重要法宝。在突发抢修事件发生时,我们建立了“现场记录—即时发布”的响应机制。一旦接到抢修通知,宣传团队会迅速与抢修人员一同赶赴现场,用相机、手机记录抢修全过程,并在第一时间通过公众号发布相关信息。从现场照片、简短文字说明到抢修进度的实时更新,使居民能够及时了解抢修动态,安心等待供水恢复。这种快速响应不仅满足了公众对信息及时性的需求,也展现了公司对突发事件的高效处理能力,赢得了居民的信任。

温度表达是我们引发公众共情的关键。在宣传中,我们摒弃枯燥的专业术语堆砌,注重用细节打动人心。比如在一篇关于冬季供水保障的报道中,我们没有过多阐述技术原理,而是聚焦抢修队员在雪夜中手持焊枪,飞溅的火花在黑暗中格外耀眼;他们被冻得通红的手指,依然灵活操作着工具。这些特写镜头和细腻描写,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水务人的坚守与付出,引发强烈情感共鸣。

跨界传播是我们拓宽宣传渠道的重要手段。我们将专业的水务内容转化为媒体需要的民生新闻素材,主动与当地电视台、报社等媒体合作。例如,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我们策划了一系列关于城市供水安全的专题报道,将公司在水源保护、水质监测等方面的工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公众。这些报道不仅在公司公众号上发布,还被包括《中国城镇水务》在内的多家媒体转载,进一步扩大了传播范围,提升了水务行业的社会关注度。

从宣传员到行业记录者的升华

连续十六年获评公司优秀信息员,连续四年荣获区级优秀宣传员,这背后是上百篇报道的积累。这些报道早已超越单纯的企业宣传层面,成为供水服务升级的微观档案,也是水务人职业群像的社会学样本。

通过对公司“抢修时效”标准变化的持续报道,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城镇供水服务在效率上的不断提升。从过去抢修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到如今在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支撑下,短时间内恢复供水,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公司自身的发展,也是整个行业服务水平进化的缩影。

在对“90后”抢修队员成长轨迹的记录中,我们看到了新一代水务人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带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创新精神投身水务事业,在工作中熟练运用新技术,积极参与团队协作,面对困难毫不退缩。这些报道让公众看到了水务行业的传承与发展,也为更多年轻人了解水务行业打开了一扇窗口。

未来,我将继续坚守在基层水务宣传岗位上,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城镇水务发展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传递水务人的正能量,同《中国城镇水务》这份刊物一起,为推动水务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