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政工文艺总第3536期 >2025-06-14编印

新媒体时代下国有企业党务工作者创新工作思路探析
刊发日期:2025-06-14 阅读次数: 作者:刘力维

●重庆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教育科技分公司  刘力维

引言

当前,以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已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重塑着信息传播格局、组织运行模式和人际交往方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性质、方向和活力。在新媒体浪潮冲击下,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在传播效率、覆盖广度、互动深度、吸引力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契机。

党务工作者作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具体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连接党组织与广大党员、职工群众的关键纽带。其能否顺应时代潮流,主动拥抱新媒体,创新工作理念、方法与机制,直接决定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能否在新形势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深入探析新媒体时代国有企业党务工作者的创新工作思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新媒体时代对国企党建工作的挑战与机遇

(一)深刻挑战

新媒体打破了信息垄断,多元思潮、各种声音在网络上激烈碰撞,其中不乏错误观点、负面舆情甚至敌对势力的渗透干扰。传统的单向灌输式宣传教育效果被削弱,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难度显著加大。如何在信息洪流中坚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有效引导党员职工辨别真伪、明辨是非,成为党务工作者的首要挑战。

传统的层级化、会议化的组织动员方式效率相对较低,难以适应快节奏的工作环境和年轻党员职工的习惯。通知传达不及时、活动参与率不高、反馈渠道不畅等问题日益凸显。

部分党建工作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如纯文本学习、灌输式报告),与新媒体环境下生动、直观、互动性强的信息呈现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对年轻一代党员职工缺乏吸引力,导致参与度不高。

同时,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任何与企业相关的敏感信息都可能被迅速放大,形成舆论风暴。党务工作者必须具备敏锐的舆情监测能力和高效的危机公关处置能力,这对反应速度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极高要求。部分党务工作者对新媒体技术不熟悉、不擅长,存在“本领恐慌”,难以有效运用新工具开展工作。同时,新媒体素养(如内容创作、数据分析、网络沟通)成为必备的新能力要求。

(二)广阔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党建工作不断拓展新阵地。微博、微信公众号、企业自有APP、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社群(微信群、QQ群)、“学习强国”平台等,都可以建设成为功能强大的“线上党建阵地”,突破物理空间和时间限制,实现党建工作的全覆盖和全天候。同时,利用图文、音频、视频、H5、直播等多媒体形式,使党建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接受。

新媒体平台为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之间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互动渠道。线上组织生活、主题讨论、意见征集、在线投票、经验分享等,能够极大地促进党内民主,激发党员参与热情,营造活跃的组织氛围。

党务工作者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直接倾听职工心声,了解诉求,收集意见建议,开展线上心理疏导、困难帮扶、权益维护等工作,拉近党群距离,提升服务精准度和满意度。利用新媒体平台积累的数据(如内容阅读量、互动数据、参与情况、问卷反馈等),精准把握党员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关注热点,为优化党建活动设计、评估工作成效、进行党员精准画像提供客观依据,推动党建工作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二、新媒体时代国企党务工作者创新工作思路的核心路径

面对挑战,把握机遇,国有企业党务工作者亟需打破思维定势,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工作思路的深度创新:

(一)树立“平台思维”,构建全域化党建阵地网络

根据企业特点和党员职工使用习惯,科学选择并重点运营微信公众号、企业自有APP党建模块、内部学习平台(如“学习强国”企业号)、工作社群等核心阵地。例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打造的“航天云课堂”APP,集学习、考试、互动于一体,成为党员教育的重要平台。

建立统一的党建融媒体中心或协调机制,整合各类党建信息资源(文字、图片、视频、课件),根据不同平台特性进行个性化加工和分发,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平台传播”,提升内容供给效率和一致性。明确各平台的功能定位、内容规范、责任主体和运营维护要求。建立信息发布审核机制,确保内容安全、准确、权威。投入必要资源进行平台维护、功能迭代和用户体验优化。

(二)聚焦“内容为王”,实现党建内容供给侧改革

突破纯文字局限,大力开发制作微党课、短视频、图解政策、H5互动页面、线上直播、音频节目(如党建播客)、情景剧、动漫等新媒体产品。例如,国家电网公司利用抖音平台发布展现一线党员风采的短视频,获得广泛传播和点赞。

提升内容亲和力与感染力。改变刻板说教口吻,运用网言网语、鲜活案例、身边榜样故事,使党建内容更接地气、更具人情味。将宏大叙事与企业发展、个人成长紧密结合,增强内容的代入感和共鸣感。

强化价值引领与深度思考。在追求形式创新的同时,必须坚守内容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通过设置线上讨论议题、邀请专家线上解读、开展主题征文、组织在线知识竞赛等形式,引导党员进行深度学习和思考,避免内容娱乐化、浅薄化。

(三)强化“互动服务”,激活组织内生动力

探索开展线上主题党日、微党课直播、云端读书会、跨地域支部联合活动、在线民主评议等。利用社群进行日常学习交流、心得分享、问题解答,保持组织活跃度。

同时构建便捷高效的沟通反馈机制。在平台上设置常态化意见征集窗口、在线“书记信箱”“职工心声”板块等,鼓励党员职工建言献策。建立快速响应和反馈闭环,让职工感受到意见被重视、问题有回音。

拓展精准化服务渠道。利用平台推送个性化服务信息(如政策福利解读、健康知识、文化活动预告)。探索建立线上互助社区,方便党员职工交流经验、寻求帮助。整合资源,为困难党员职工提供线上申请帮扶的便利通道。

(四)运用“数据驱动”,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

建立党建数据采集体系。系统收集各新媒体平台的关键数据,包括用户画像(年龄、岗位、兴趣)、内容传播数据(阅读量、点赞、评论、分享)、活动参与数据、问卷调查结果、舆情信息等。

深化数据分析与应用。运用数据分析工具,洞察党员思想动态、学习偏好、关注焦点、行为习惯。评估党建活动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力。识别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点(如参与度低的支部、关注度低的话题)。

实现精准施策与优化决策。基于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党员精准教育(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活动精准策划(设计更受欢迎的主题和形式)、资源精准投放(向薄弱环节倾斜)、舆情精准引导、风险精准防控。将数据分析报告作为改进工作、向上级党组织汇报的重要依据。

(五)锻造“数字素养”,重塑党务工作能力

强化新媒体技术应用培训。将新媒体平台操作、内容制作工具(如视频剪辑、H5制作)、数据分析基础、网络沟通技巧等纳入党务工作者常态化培训体系,鼓励实践操作和技能比武。

培养“网感”与用户思维。引导党务工作者深入网络空间,了解网络文化、流行语态和传播规律。牢固树立“以党员职工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用户需求和体验出发设计工作。

提升舆情应对与引导能力。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研判、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的专业训练,掌握在复杂网络环境下有效发声、澄清谬误、疏导情绪、凝聚共识的策略和方法。

三、创新工作思路落地的支撑与保障

创新工作思路的落地生根,离不开坚实的支撑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与组织领导。企业党委要高度重视新媒体党建工作,将其纳入整体党建工作规划和数字化转型战略。明确分管领导、牵头部门和协同机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导。

二是完善制度规范与安全保障。建立健全新媒体平台管理、内容发布审核、信息安全保密、舆情应对、数据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明确责任边界,筑牢安全底线,确保新媒体平台健康有序运行。

三是加大资源投入与技术支持。保障必要的经费投入,用于平台建设维护、内容制作、技术采购和人员培训。加强与企业信息化部门的协作,获得稳定的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撑。

四是健全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将新媒体党建工作成效纳入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设置科学合理的指标(如平台活跃度、内容传播力、用户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等)。对在运用新媒体创新党建工作方面表现突出的党务工作者和基层党组织给予表彰奖励,形成正向激励。

五是培育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鼓励党务工作者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新方法、新工具。允许在可控范围内试错,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结 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契机。它要求党务工作者必须勇于打破传统路径依赖,以强烈的使命感和创新精神,主动拥抱变革,深刻把握新媒体规律,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平台。通过树立平台思维、深耕内容创新、强化互动服务、拥抱数据驱动、重塑数字素养,并辅以有力的组织、制度、资源和机制保障,国有企业党务工作必将开辟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