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城市自来水有限公司 魏友亮
我们的童年时期,处在七十年代。那时,武义县城市民要看电影,都在露天影院看,就是现在的花园殿巷壶山广场这段区域。露天电影广场容纳的观众多,但电影票便宜,大人8分钱,1米以上小孩5分钱,一个大人可以带1个1米以下的免票小孩观影。那时候,大家都不富裕,而且家里农活又多,每家似乎都有干不完的活,所以,看电影的人不多,空旷的露天影院没几个在看,观众群主要是周边的工厂职工或谈恋爱的青年男女等。快到天黑时,人们拿着凳子,或者长椅,有的还要带雨具以防突然下雨。夏天看电影的观众相对较多,一般在晚上七点半左右,天渐黑了开始放映。1976年之前,基本每晚8个样板戏轮流放映。我们小时候,学校功课很轻松,学习抓的没现在紧,放学作业一下子就完成了,等家里的大人布置的家务活完成后,没事干,家里没电视没手机,连电灯也没有,几个邻居小孩七八个就挤在露天电影院检票处门口,小心翼翼拉住陌生大人的衣角充当他们的小孩,就可以进场免费观影了。但次数多了,这几个小孩经常在检票口转悠,早被检票员识破这点小“伎俩”,免票电影无法再“享受”了。
后来,邻居小孩中有一个同学的父亲是电影院的放映员,而且这个同学家就住在露天影院里边,只要大家在开始检票前到他家就可以免票看电影了。于是,大家伙早早吃完晚饭,干完家里的“任务活”,都匆忙往这位同学家里赶,看见他父母就阿姨叔叔叫得特别亲切。在他家,口渴有凉开水喝,还可以搬出凳子坐着看电影,一旦遇到突下大雨还可以跑到他家躲雨,一举多得,真是太美了。这位同学换来的“待遇”就是我们这几位伙伴对这位同学特别友好,家里有好吃的带学校都要分给他一些,他班里的搞卫生的活大家都抢着帮他完成,对他每天笑脸相迎,特别友好。我们大家伙免费观影的待遇也“享受”了好长一段时间。
后来“文革”结束了,国家改革开放了,社会经济也慢慢复苏了。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追求的逐渐提升,那种夏天热得满头大汗,被蚊子叮咬;冬天冒着寒风,冻得直跺脚的露天电影院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观影的环境需求了。随着群众呼声的越来越高,露天电影院逐渐被淘汰,改用傍边的室内影院。但室内影院座位有限,容纳观众少,不过室内没有了突然下雨的担忧,也安装了十几把吊扇,夏天不算太闷热,条件已经比露天影院好了不是一个等级了。记得有一次放映电影《刘三姐》,那是人挤人,电影院售票处人山人海,黑压压一片都是人。看场电影,一票难求,那时的电影院售票员真是吃香,路上人们看到她都要点头哈腰,笑脸相迎,就是为了买到票,买到一张好位置的电影票。
后来到了1982年初,坐落于解放桥头的武义电影院建成投用,那时国内电影市场也越发繁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推出,使得国内文艺界空前活跃,电影市场也不例外。记得新影院投放使用放映的首场电影《红牡丹》,头天晚上售票处就挤满了人,放映当天,解放桥整条桥面挤满了人,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观影,连周边村民也乘坐手扶拖拉机赶来城里观影,真是一票难求,盛况空前。紧接着,国内陆续推出武打功夫片,像刘晓庆主演的《神秘大佛》﹑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等优秀电影的上映,把国内电影市场推向高潮。再后来,随着国外电影进入国内电影市场,像日本电影《追捕》﹑《人证》等陆续上映,县城内大街小巷都会听到电影插曲,人们也会聚在一起议论电影里的经典台词。因为优秀电影舒解了人们的精神饥渴症,那时候的人们走在大街上,就像是久旱遇甘霖一样,脸上笑眯眯的洋溢着幸福的满足感。
现在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数字电影、3D电影的更新换代,在家也可以有家庭影院可看,看电影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在我们儿时看电影就是一种奢求,现在的人已经体味不到我们儿时观看露天电影的那种乐趣了。
观看露天电影也成为生活在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们永恒的记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