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供水公司 陈丽艳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中国城镇水务》已走过了四十载春秋。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岁月里,我从一名供水稽查人员成长为一名企业管理科的工作者,而《中国城镇水务》也从我最初阅读的对象,变成了我倾诉心声、分享经验的平台。这一路走来,点点滴滴,皆是我与这份报纸深厚情缘的见证。
初入供水稽查岗位时,我怀揣着一颗懵懂而又热忱的心。稽查工作看似简单,实则责任重大,它关乎着供水秩序的维护与水费的合理收取,违规用水以及擅自占压供水管线的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了解到供水系统的复杂性,从水源的抽取、净化处理,到管网的输送,再到用户的终端用水,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不容有失。工作之余,我喜欢把工作中有趣的事记录下来。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写写画画,被老书记看到,他便鼓励我给报社投稿,还给了我一份报纸,那便是《中国供水节水》(编者注:2023年更名为《中国城镇水务》)。
刚开始拿到它时,感觉也没什么特别的,便随意浏览。突然,一张照片映入眼帘:几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围着一股喷涌而出的水流,笑得灿烂。那水花在阳光下闪烁,像一颗颗跳动的珍珠。再看文章,是写某贫困山区的水务工作者花了三年时间终于找到水源,全村人再也不用到村外好几里地挑水吃的报道。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滴水之恩”,对缺水地区的人们而言,每一滴水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还有那些在风雪中抢修的供水人,眉毛上都结了冰霜,却仍然坚持工作。配图的文章没有丝毫华丽的语言,只是平实记录了抢修过程,却让我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温度。从那时起,《中国供水节水》与我,便不再只是一张行业报纸。通过它,我读出了别样的味道,看到了每个城市的新陈代谢。自此,它与我便产生了奇妙的联系。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知识世界的窗,让我看到了水流背后的万家灯火。
工作之余,我常常翻开它,那里有关于供水技术的前沿文章、水务管理的先进经验、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还有政工文艺版,我把它称作水务人的情感园地。报纸中那些专业而深入的分析以及水务人的情感表达,让我对水务工作的认识不再局限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先进的理念应用到自己的稽查工作中,如何减少违规用水现象,如何表达自己对供水工作的热爱,渴望自己也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点成绩,我开始尝试向《中国供水节水》投稿。起初,只是投一些像“今天又逮了只水耗子”、“生命线上的痈终于去除啦”等这样的“豆腐块”。但当它们陆续出现在报纸上时,那种喜悦与自豪真的难以言表,这不仅是对我工作的认可,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责任,一种将自己在基层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分享给更多同行的责任。从那以后,我便成了《中国供水节水》忠实的粉丝和撰稿人。
后来,我到了企业管理科,接触到了更多关于水务企业运营管理、战略规划等方面的内容,我将这些新的知识与自己在稽查工作中的经验相结合,写了关于如何实现供水稽查智慧化管理、如何提升水务企业管理水平、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文章,我想通过这些文章让更多人了解到:水务工作不仅仅是供水,更是一种关乎民生,关乎城市发展的重要事业。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供水节水》陪伴着我不断成长。报纸编发内容越来越丰富,涵盖了水务行业的各个方面,从技术创新到政策解读,从企业管理到文化建设,为水务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学习交流平台。全国的水务工作者在这里,通过文章交流经验、分享心得、共同进步。
如今想来,我与《中国城镇水务》的缘分恰如水流般自然,它不似江河那般汹涌,却像小水渠一样悄无声息地浸润着我的思想。通过它,我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琐碎中的崇高。
如今,站在《中国城镇水务》成立四十周年的节点上,我心中满是感慨。这四十年,是水务行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粗放走向精细的四十年;是无数水务人默默奉献、辛勤耕耘的四十年;也是《中国城镇水务》从专业刊物成长为行业权威的四十年。它见证了水务行业的变迁与发展,记录了无数水务人的奋斗与梦想。岁月流转,初心不改。展望未来,我相信《中国城镇水务》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我与它的情缘也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书写,书写出更加精彩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