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首创水务有限责任公司 王 峰
在信息如潮奔涌的时代,各类报刊杂志如繁星闪烁,而我对《中国供水节水》却情有独钟,每当看到她,都倍感亲切和温暖。1985年,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的会报《中国供水节水》(以下称“水报”)创刊(编者注:2023年更名为《中国城镇水务》),她是全国供排水行业唯一一份面向全国行业交流的刊物。40年来,这份刊物讲述水务好故事,传播水务好声音,为推动全国水务事业发展贡献着重要力量。
1997年,我成为新乡首创水务有限责任公司高村水厂(原新乡市自来水公司一水厂)的供水人。这是一座始建于1951年的平原省自来水厂,也是新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并完全采用国产设备的自来水厂,已光荣载入共和国史册。我为能在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水厂工作而欢欣鼓舞。因我喜欢写作,偶有“豆腐块”见报,领导让我做了宣传员。有一次,公司宣传教育科组织文宣员培训,我有幸与“水报”结识,就津津有味地捧读起来。“水报”上刊载着城镇供水协会和全国供水行业、自来水企业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生产管理、技术革新、理论文章、文学作品等内容,颇受业内外人士喜爱。我期盼自己的稿件能在“水报”发表。
刚开始,我投寄的稿子都石沉大海,但我并不气馁。此后,我经常到宣传教育科借阅“水报”,一边观摩“水报”刊登的精品佳作,一边深入供水一线挖掘采写亮点,用“五勤”(眼勤、手勤、腿勤、嘴勤、脑勤)捕捉新闻素材,结合水务行业特色撰写稿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撰写的第一篇新闻稿《新乡市一水厂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在厂长指导下,刊登在1998年11月14日的“水报”第四版,看着散发墨香的铅字文章,我激动不已。
城市供水,保障民生。1999年10月中旬,我们厂接到公司下达的清水池清淤任务后,立即召开生产办公会,抽调50多名职工,用10天时间,对厂区6座总容水量1.17万立方米的储存清水池进行清淤、冲洗、消毒,确保水质安全。厂长让我参与清淤会战并采写新闻稿件。我白天和职工们一同下到清水池内劳动,晚上加班赶写稿子,不久,一篇题为《水质清则无愧》的通讯稿被刊发在当年11月24日的“水报”第二版。在编辑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采写的《莫让职工看报难》《企业领导者应重视“金点子”》等稿件陆续刊发,那种成就感无可比拟,大大增强了我的写作动力。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2000年,我们公司创办内部刊物《新乡供水》,急需新闻采编人员,我因勤奋笔耕且发表多篇文章,被破格调至宣教科从事宣传报道工作,并担任编辑。为了在当年7月1日推出《新乡供水》创刊号,我和同事们多方联系“水报”编辑老师,汲取办报经验,得到了素未谋面的同行老师的耐心指导和鼎力支持。经大家共同努力,《新乡供水》如期出版。每每想到这些,我心里就充满感激之情。多年来,我不畏严寒酷暑,坚持深入水厂车间、管道抢修现场、供水客服中心等基层一线,采写稿件、拍摄图片、加班写作,到邮局投递稿件,后来有了办公电脑方便发送电子邮件,大大提高了投稿时效。我在宣教科工作7年,先后在“水报”发表多篇文章,多次荣获优秀通讯员。后来,我又到企业文化部、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工作,还是与新闻宣传、文字材料密不可分,这让我受益终身。2018年,恰逢祖国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以《新乡供水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记忆》为题,讲述了新乡供水40年的历史变迁和经营发展。文章被刊发在当年11月10日的“水报”头版头条,在全国同行业及新乡首创引起关注和好评。2020年新春伊始,一场席卷全国的战“疫”打响。新乡首创水务公司党委多举措保供水抗疫情,展现出国企的责任与担当。我采写的稿件《新乡首创水务有限责任公司坚定信心防控疫情保障城市供水》《战“疫”一线党旗正红——新乡首创党委阻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力保障供水纪实》先后被“水报”刊发。
最令我难忘的是2020年11月中旬,我和同事有幸到山城重庆“水报”交流学习。我们见到了神交已久的王丽、叶洋等编辑老师。此前,虽从未谋面,但通过文字的交流,我早已对他们心怀敬仰。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几位编辑老师细致耐心的讲解和无微不至的关爱,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水报一家亲”的温暖。我们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重庆水务集团,收获满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经常沟通联系。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作为党员,我积极参与了“水报”组织的“忆红色初心”征文比赛,征文《清泉润牧野 供水映初心》在一版刊登。同时,我还根据“水报”副刊的栏目特点,撰写并发表了《我的青春在首创》《给爱人写篇文章》《我和<新乡供水>的故事》等散文。
时光似水,踏歌前行。我与“水报”结缘27年,她宛如一位良师益友,始终陪伴在我身旁。从读者到作者,从学习者到践行者,“水报”不仅记录了我的职业蜕变,更见证了我人生中那些熠熠生辉的时刻。在创刊40周年之际,我衷心祝福您越来越好。未来,我会继续怀揣热忱,带着“水报”给予的力量,以笔为舟,书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