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科技智慧总第3541期 >2025-07-02编印

数字孪生智慧水利解决方案
刊发日期:2025-07-02 阅读次数: 作者:来源:智慧水务

一、数据采集与传输深化

1.1 多源数据采集体系拓展

在天空监测层面,卫星遥感技术运用高分辨率光学卫星与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协同作业。高分辨率光学卫星能以亚米级分辨率获取流域影像,精准识别水域边界、岸线变化;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则不受天气与昼夜限制,在暴雨、浓雾等恶劣条件下持续监测,保障数据获取的连续性。气象卫星接收站部署多频段接收设备,实时接收全球气象卫星数据,通过与数值天气预报模型结合,将气象预报精度提升至公里级和小时级。无人机巡检引入固定翼与旋翼无人机组合模式,固定翼无人机负责大面积区域快速巡查,旋翼无人机凭借灵活机动性,对水利工程关键部位如大坝裂缝、溢洪道闸门磨损等进行毫米级精度的细节检测。

3-数字孪生智慧水利1.jpg

地面物联感知网络进一步加密,在重点区域增设智能监测设备。例如,在河道险工险段每 500 米部署一套集成水位、流速、水质传感器的监测终端,实现对水流状态的全方位实时感知。传感器采用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如 NB-IoT、LoRa,在保障数据传输的同时降低能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同时,引入物联网边缘计算节点,对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分析,仅上传关键信息,减轻数据传输压力和云端计算负荷。此外,在流域内安装智能井盖、智能垃圾桶等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城市排水系统运行状态,收集垃圾堆放情况,为城市水环境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水下传感监测采用多波束测深系统与声学层析成像技术。多波束测深系统一次测量可获取数百条测深线,生成高精度水下地形三维模型,用于河道演变分析与航道整治规划。声学层析成像技术通过声波在水体中的传播特性,反演水体温度、盐度、流速等参数的空间分布,为研究河流生态系统和海洋环流提供关键数据。此外,研发可自主移动的水下机器人,搭载高清摄像头与多参数水质传感器,对水库、湖泊等水体的深层区域进行自主探测,填补传统监测手段的盲区。

1.2 高效数据传输网络优化

在无线通信网络方面,构建 5G - MEC(移动边缘计算)融合架构。在水利监测区域部署 5G 基站和 MEC 服务器,将数据处理能力下沉到网络边缘。例如,对于高清视频监控数据,在 MEC 服务器上进行实时分析,仅将异常事件的关键帧和分析结果上传至云端,大幅减少数据传输量,降低传输时延,实现视频监控的实时智能分析。同时,建立卫星通信备份通道的智能切换机制,当 4G/5G 网络出现故障时,监测设备自动无缝切换至卫星通信,确保数据传输不间断。采用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根据卫星链路的信道质量动态调整数据传输速率和编码方式,提高卫星通信的效率和可靠性。

3-数字孪生智慧水利2.jpg

有线通信网络建设中,在大型水利枢纽和数据中心之间铺设冗余光纤链路,形成环网结构,保障网络的高可用性。引入光分组交换技术,提高光纤网络的带宽利用率和数据传输效率,满足水利大数据高速传输需求。同时,部署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为水利工程现场设备提供稳定的有线网络连接,支持多种工业通信协议,如 Modbus、Profibus 等,实现不同厂家设备的互联互通。

数据传输协议与安全保障方面,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涵盖数据格式、通信协议、数据字典等内容,确保不同厂家、不同类型的监测设备能够实现即插即用。在数据加密上,采用国密算法 SM4 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同时结合数字签名技术,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构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实时监测网络流量,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识别网络攻击行为,如 DDoS 攻击、恶意软件传播等,及时采取防护措施,保障数据传输安全。

二、数字孪生平台建设细化

2.1 数据底板构建强化

多源数据整合工作进一步细化,在地理空间数据处理上,采用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获取高精度三维地形模型,通过点云数据处理和纹理映射,实现地形地貌的逼真还原。利用激光雷达技术对山区流域进行快速测绘,获取高精度的地形高程数据,为山洪灾害模拟提供准确的地形基础。在业务管理数据整合方面,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系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业务系统进行深度对接,通过 API 接口实现数据的实时同步和共享,确保数字孪生平台数据与实际业务数据的一致性。

数据治理与融合过程中,建立数据质量评估体系,从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及时性等维度对数据进行量化评估。采用数据血缘分析技术,追溯数据的来源和处理过程,确保数据的可追溯性。利用大数据清洗工具,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自动清洗,识别并纠正重复数据、错误数据和缺失数据。同时,引入知识图谱技术对数据进行语义标注,建立数据之间的语义关联,提高数据的语义表达能力和检索效率。

二三维一体化展示引入数字孪生体动态渲染技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用户需求,实时调整三维场景的渲染精度和细节程度,在保证可视化效果的同时降低硬件资源消耗。开发移动端二三维可视化应用,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实现对水利数字场景的随时随地查看和交互操作。利用 WebGL 技术实现网页端的三维可视化展示,无需安装额外插件,方便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数字孪生平台。

2.2 模型库搭建完善

水利专业模型研发中,水文模型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与人工智能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分布式水文模型将流域划分为多个子流域,考虑地形、土壤、植被等空间异质性,更准确地模拟水文过程;人工智能模型如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对水文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学习和预测,弥补传统水文模型在非线性复杂水文过程模拟中的不足。水动力学模型引入并行计算技术,利用高性能计算集群加速模型计算,实现对大规模流域水动力过程的实时模拟。在泥沙动力学模型中,考虑泥沙颗粒的大小、形状、密度等因素,建立精细化的泥沙输移模型,提高对河道淤积和冲刷预测的准确性。

可视化模型开发采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与混合现实(MR)技术融合的方式。在 VR 环境中,用户佩戴 VR 设备可沉浸式体验水利工程运行过程和流域水情变化;AR 技术将虚拟的水利数据和模型结果叠加在现实场景中,方便现场工作人员进行设备巡检和工程维护;MR 技术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深度融合,用户可在真实环境中与虚拟模型进行交互操作,如调整水利工程参数,实时观察工程运行效果变化。

智能模型构建采用迁移学习和联邦学习技术。迁移学习将在其他流域或领域训练好的模型参数迁移到目标流域,减少模型训练所需的数据量和时间。联邦学习在不共享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实现多个机构之间的模型协同训练,保护数据隐私的同时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同时,建立智能模型的自动更新机制,根据新采集的数据自动对模型进行训练和优化,确保模型的预测精度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3-数字孪生智慧水利3.jpg

模拟仿真引擎优化采用微服务架构,将不同的模型计算、数据处理、可视化等功能封装成独立的微服务,实现服务的灵活部署和动态扩展。引入容器化技术,如 Docker,将模型和相关运行环境打包成容器,方便在不同的计算节点上快速部署和运行。建立模型库管理系统,实现对各类模型的统一注册、调用、版本管理和监控,提高模型的复用性和管理效率。

2.3 知识库构建拓展

水利知识收集与整理工作建立知识众包平台,鼓励水利行业专家、科研人员、一线工作人员等通过平台分享知识和经验。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收集的非结构化知识进行自动提取和分类,提高知识整理的效率。建立知识质量审核机制,由领域专家对提交的知识进行审核,确保知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知识图谱构建引入知识推理技术,基于知识图谱中的实体关系进行逻辑推理,发现潜在的知识关联和规律。例如,通过推理分析水利工程设施的运行数据和维护记录,预测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提前制定维护计划。利用知识图谱进行语义搜索,用户输入自然语言问题,系统能够理解问题语义,在知识图谱中进行精准检索,返回相关知识和解决方案。

知识更新与维护建立知识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对知识的创建、审核、发布、更新、废弃等过程进行全程管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实时监测数据和科研文献中自动发现新的知识和技术,及时更新知识库。定期组织领域专家对知识库进行评估和优化,确保知识库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智能引擎开发采用多模态交互技术,支持语音、文字、手势等多种交互方式,方便用户与智能引擎进行自然流畅的交互。引入深度学习对话模型,如 Transformer - based 对话模型,提高智能引擎的语言理解和回答能力,能够处理复杂的问题和对话场景。建立智能引擎的学习和优化机制,根据用户的反馈和实际应用效果,不断调整模型参数,提高智能引擎的服务质量。

三、智慧水利业务应用拓展

3.1 防洪减灾升级

洪水预报与预警系统引入集合预报技术,通过多个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和水文模型的组合,生成洪水预报的概率分布,提供更加全面的洪水风险信息。开发洪水风险动态评估模型,根据实时的洪水演进情况和社会经济数据,动态评估洪水对不同区域的影响程度,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破坏等,为应急决策提供量化依据。建立多部门联合预警发布机制,与气象、应急管理、交通等部门实现预警信息共享和协同发布,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地传达给受影响区域的群众和相关部门。

防洪工程调度预演利用数字孪生平台的实时数据和模拟仿真能力,实现防洪工程的在线实时调度。例如,在洪水期间,根据实时的水位、流量数据和洪水预报结果,自动调整水库的泄洪流量和闸门开度,优化防洪工程的联合调度方案。引入数字孪生体与物理实体的双向交互技术,将物理防洪工程的实际运行状态实时反馈到数字孪生模型中,对调度方案进行动态修正,确保防洪工程调度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应急预案制定与优化采用情景 - 应对式应急管理方法,根据不同的洪水情景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对应急预案进行虚拟演练和评估,通过模拟不同应急措施的实施效果,找出预案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优化。建立应急预案的智能检索和匹配机制,当发生洪水灾害时,系统根据灾害特征自动检索最适用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同时,开展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合应急演练,通过数字孪生平台实现应急演练的全过程模拟和评估,提高应急协同作战能力。

3.2 水资源管理深化

水资源实时监测与评估构建水资源大数据分析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的水资源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通过数据可视化手段,以直观的图表和地图展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用水结构变化、水质演变趋势等信息。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模型,综合考虑水资源量、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约束,对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动态评估,为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提供决策依据。

水资源优化调配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综合考虑供水保障率、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等多个目标,制定水资源优化调配方案。开发水资源调配决策支持系统,通过数字孪生平台模拟不同调配方案下的水资源时空变化情况,为决策者提供可视化的决策分析工具。建立水资源动态调配机制,根据实时的水资源供需变化和来水情况,自动调整水资源调配方案,实现水资源的动态平衡和高效利用。

3-数字孪生智慧水利4.jpg

水资源保护与监管建立污染源智能识别与追踪系统,利用水质监测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对流域内的污染源进行快速识别和定位。通过卫星遥感和无人机监测,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非法排污行为。构建水资源保护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根据水质监测数据和污染源信息,自动生成污染防控措施建议,为水资源保护管理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同时,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利用数字孪生平台的可视化展示功能,向公众普及水资源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

(来源:智慧水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