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要闻总第3546期 >2025-07-19编印

八载相伴 一纸情深
我与《中国城镇水务报》的成长絮语
刊发日期:2025-07-19 阅读次数: 作者:李晋杰

●林州市自来水公司  李晋杰

八年前的那个夏日,当我将《连夜抢修排万难,供水通畅保安全》这篇稚嫩的稿件投递给《中国供水节水》(编者注:2023年更名为《中国城镇水务》)时,未曾想到这一纸之缘竟会绵延至今,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温暖的一段旅程。那时的我,刚从生产一线调至办公室担任通讯员,手中握着的不只是一支笔,更是一份对文字久违的悸动与对供水事业朴素的热爱。

我与文字的缘分,始于年少时爷爷订阅的各类报刊和一本本武侠书。那时总爱趴在炕桌上,跟着报纸和小说上的段落“认字”,后来偷偷在田字格本上模仿着写短句,把院里的苹果树、墙角的草莓都写进幼稚的“诗行”里。参加工作后,日子被管线安装、设备维护的琐碎填满,电脑成了处理报表的工具,书桌被巡检记录占满,曾经视为珍宝的书籍蒙上了薄尘,提笔写作的念头,像被遗忘在角落的旧闹钟,渐渐停了摆。

转折发生在2018年。因工作调整,我来到公司办公室担任通讯员,记得第一次见到这份报纸时,它还叫《中国供水节水》。随手翻开,全国各地的供节水故事在上面静静流淌。我如获至宝地翻阅着,仿佛看到了水司同行们在管道旁、水厂里、用户家中忙碌的身影。那些平实却充满力量的文字,像涓涓细流,瞬间浸润了我干涸已久的心田。看到报上同行们把日常工作写成鲜活的新闻,把平凡岗位上的坚守谱成动人的篇章,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来:我们林州水司的师傅们顶风冒雪忙抢修、深夜排查找漏点的故事,不也值得被看见吗?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写下了第一篇稿件《连夜抢修排万难,供水通畅保安全》。那是一个初夏的深夜,城区主管道突发爆裂,抢修队顶着酷热在泥水里奋战了七八个小时。我跟着在现场挨了半宿,回到办公室连夜整理素材。写的时候,眼前总浮现出班组长毕全吉师傅抹了把脸上的泥水说:“只要用户能及时用上水,咱冻点累点不算啥。”的模样,笔端仿佛有了温度,不知不觉就写满了三页纸。

稿件寄出后,平淡的日子突然多了份牵挂。那时报纸还没有电子版,每天下午碰到邮政师傅送报纸,总要问句:“有《中国供水节水》嘛?”起初的几个月,每次拆开报纸都像拆盲盒,多数时候是失望——稿件如石沉大海;偶尔看到熟悉的标题跳出来时,那种喜悦能让整个办公室都明亮起来。闲暇之余对着报上的范文琢磨:是不是我写得太像工作汇报了?是不是没抓住最打动人的细节?我渐渐明白,写作不仅是自我表达,更是行业对话。于是我开始研究每期报纸的用稿特点,学习优秀通讯员的写作技巧,甚至记录不同时段的报道主题。就像我们供水调度要懂得掌握用水规律一样,写作也需要掌握文字的“水性与流向”。

记得2023年秋天,公司积极响应“脱贫攻坚后评估暨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号召,我跟着队伍去铁炉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并义务检修村民的水管。看到年过七旬的监测户李顺才大爷握着我们志愿者的手说:“你们比俺自家人还上心。”心里特别受触动,回来写了篇报道《人居环境再提升 乡村振兴底色浓》。稿子寄出后,不久就在报上看到了那熟悉的标题。那天午休,我把报纸铺在桌上反复琢磨回味,忽然明白:好稿子不在辞藻华丽,而在是否装着对用户的真心。

从那以后,我成了报纸最忠实的“学生”。每期报纸到手,都要从头到尾读三遍:第一遍看标题抓重点,第二遍划下精彩段落,第三遍把握细节“这个描写得妙”“这个角度新颖”。渐渐地,我的稿件里多了些“烟火气”。写管网改造,不再只罗列数据,而是记下抢修队员在暴雨夜蹚过齐腰深的积水关闭阀门;写党建活动,不单写会议流程和内容,更要描述党员说起“我为群众办实事”眼里的光。这些藏在日常里的温暖,正是供水行业最动人的底色。

2023年,报纸正式更名为《中国城镇水务》,内容更丰富了,报道的视角也更广阔,既有行业重大政策的解读,也有基层水司的创新实践;既有技术交流的严谨论文,也有职工生活的轻松花絮。而我的文字,也从最初干巴巴的工作信息“豆腐块”,逐渐有了更立体的视角、更丰富的层次。同年5月份,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报社“2021-2022年度优秀通讯员”名单上时,我沉默了许久,突然想起第一次投稿时的忐忑——原来那些被报纸浸润的日子,早已让我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能读懂行业温度的记录者。

八载春秋,从《中国供水节水》到《中国城镇水务》,这份报纸像一位沉默的师长,用千万篇稿件告诉我如何观察工作和生活;又像一位热忱的知己,在每一次投稿与见报的轮回里,见证我从迷茫到笃定。四十载风雨兼程,它记录着中国城镇水务事业的变迁,也收纳着无数像我一样的基层供水人的心声。

纸短情长,道不尽八载相伴的温暖。值此四十周年之际,唯愿这份承载着行业记忆与水务人情怀的报纸,如潺潺清泉,奔流不息,越办越好。而我,会继续握着手中的笔,把林州水司的故事、把基层供水人的坚守,写进它的字里行间,让这份缘分,延续更久、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