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要闻总第3548期 >2025-07-26编印

自来水有怪味,到底是啥在“作祟”?
刊发日期:2025-07-26 阅读次数: 作者:给水排水

近日,浙江杭州余杭区部分区域自来水出现明显异味,引发市民担忧。自来水作为生命之源,其口感与气味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与安全感。那么,自来水中的异味究竟从何而来?背后隐藏着哪些“致嗅元凶”?供水行业又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今天,我们就从专业角度,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为您一一解读。

01  事件回顾:余杭自来水异味风波

7月16日上午,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及良渚街道部分区域出现自来水气味异常。对此,余杭区人民政府7月19日发布情况通报:

7月16日8时,仁和水厂发现水质嗅味指标异常,经采样分析确认后随即启动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切换水源,供水水质得到有效控制,出厂水质安全。情况发生后,立即启动调查程序,并成立由国家、省级专家等组成的调查组,已初步查明导致异味的为特定自然气候条件下藻类厌氧降解产生的硫醚类物质,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溯源调查中,有关结果将及时公布。目前网上谣言较多,关于“粪水”的网络谣言,警方已依法查处,请大家不信谣、不传谣。

02  专业视角:自来水异味,谁是“幕后黑手”?

自来水中的异味问题(专业术语称“臭味”)并非个例,也非不可解之谜。我国科研人员对此已有系统研究(见《给水排水》2024年第11期《我国饮用水主要致嗅物及其控制策略》)。研究表明:

1、嗅味极其敏感:人类对水中异味物质的感知阈值非常低,某些物质浓度低至10 ng/L就能被察觉。

2、常规工艺难去除:水厂传统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加氯)等工艺,对许多致嗅物去除效果有限。

3、主要“元凶”类型: 根据全国性调查,我国饮用水中的异味主要有两大类型,局部地区还存在其他类型:

土霉味/泥土味:最常见类型之一。主要由蓝藻(如浮丝藻、颤藻等)代谢产生的2-甲基异莰醇(2-MIB)和土臭素(Geosmin) 引起。它们有典型的土壤、霉变气味,嗅阈值极低(4-10 ng/L),常在春夏秋季藻类繁殖期出现。杭州本次事件中的“臭味”,虽具体物质待查,但藻源致嗅物是需要重点排查的方向之一。

腐败味/沼泽味/腥臭味:另一大常见类型。主要由有机物(如藻类、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的含硫化合物引起,如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醚等。它们闻起来像烂白菜、臭鸡蛋或污水。这类物质相对容易被氧化去除(如预氧化、加氯),但如果源头浓度高或水厂处理工艺未针对性强化,仍可能导致问题。

化学品味/溶剂味/塑料味:局部出现,主要由一些人工合成化学物质泄露或排放所致,如环状缩醛类(如2-乙基-4-甲基-1,3-二氧戊环)、双(2-氯-1-甲基乙基)醚等。这些物质可能来源于工业排放,不仅产生异味,部分还具有健康风险。

03  如何“狙击”这些致嗅物?水源与水厂的双重防线

面对敏感的嗅味问题,供水行业需要从源头到水厂构筑多重防线:

1、水源调控(治本之策,尤其针对藻源嗅味):

“调光抑藻”技术:研究发现,产生2-MIB的丝状蓝藻喜欢在水库浅水区底部的中等光照环境下生长。通过科学调控水库水位或水体浊度(消光系数),可以改变水下光照强度,压缩产嗅藻的适宜生长区域,从源头上抑制其繁殖和致嗅物产生。例如在青草沙水库的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优化水力条件:对于小型水库,缩短水力停留时间,加速水体交换,也能有效控制产嗅藻生长。

慎用杀藻剂:化学杀藻(如硫酸铜)虽见效快,但存在生态风险,需谨慎。

2、水厂强化处理(关键屏障):

活性炭吸附(主力军):粉末活性炭(PAC) 是应对季节性异味或突发异味事件最常用且有效的手段,尤其擅长去除2-MIB、土臭素等难氧化物质。其效果取决于活性炭的微孔孔容、粒径大小、与原水的充分接触时间。选择孔容大、粒径小(如200目以上)的PAC,并在流程前端(如混凝前)投加,延长接触时间至关重要。但需注意,水中天然有机物(NOM)会与致嗅物竞争吸附位点,增加PAC用量;PAC投加量过大(通常建议不超过20 mg/L)也可能增加滤池负担。

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深度处理(长效利器):这是解决长期性、复杂性嗅味问题以及全面提升水质的最优选择。臭氧能氧化分解部分致嗅物(尤其对硫醚类有效),同时将大分子有机物氧化为小分子,提高其可生化性;后续的生物活性炭滤池则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进一步去除剩余致嗅物和臭氧副产物。上海黄浦江水源水厂升级O3-BAC工艺后,对包含土霉味和腥臭味在内的复合嗅味取得了显著去除效果。

高级氧化(AOPs):如O3/H2O2(臭氧过氧化氢) 、UV/H2O2(紫外过氧化氢) 等技术,对2-MIB、土臭素等顽固性藻源嗅味有很强的去除能力。但运行成本较高,且需严格控制残余双氧水。

优化常规工艺与运行管理:

慎用预氧化剂:针对含藻量高的原水,可考虑投加适量预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氯)以防止藻细胞在后续工艺中破裂释放内源嗅味物质,但需严格控制投加量,避免产生色度等问题。

强化排泥:沉淀池排泥不及时或不彻底,易形成厌氧环境,诱发硫醚类等腥臭物质的产生。加强排泥管理是控制工艺过程中异味产生的重要环节。杭州事件中水务公司进行的管网冲洗,也包含了排除可能含有异味物质或死水的目的。

避免PAC与氧化剂同时投加:氧化剂会损伤PAC表面,降低其吸附能力;PAC也会快速消耗氧化剂,影响消毒效果。

一杯无色无味、安全洁净的自来水,背后是复杂的水源保护、科技创新与精细化管理。杭州余杭的异味事件是挑战,也是推动行业持续优化水质管控的动力。科研人员对致嗅物的不断探索,供水企业对工艺的不懈革新,都是为了守护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感。我们将持续关注饮用水安全领域的最新进展,为大家带来更多专业解读。

(给水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