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行业纵横总第3549期 >2025-07-30编印

全面推行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
城乡共饮『一碗水』的嘉禾经验
刊发日期:2025-07-30 阅读次数: 作者:中国水利报 陈诗芹 何子慧 谢莎莎 李经利

从高空俯瞰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盘江水库,清澈的水面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汩汩清泉从这里出发,沿着湘南丘陵的褶皱,一路流淌进百姓家中。

如今在嘉禾县,城里和村里的饮用水,共用一个水源、一套标准。那些蜿蜒曲折的输水管,把城乡供水二元方程解出了“同根同源”的答案。

怎么破题?城乡供水一体化

嘉禾县地处丘陵地带,虽坐拥丰沛水资源,却因喀斯特岩溶地貌导致“存水如存金”,供水工程施工难度大。加之面源污染广、人口分布不均衡、农村供水设施超使用年限运行等矛盾突出,喝上清洁卫生的安全水,成了全县人民的迫切希望。

如何破局?嘉禾县的答案是——城乡供水一体化!

2010年起,嘉禾县吹响了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号角,以同水源、同水质、同水价、同服务“四同”体系为目标,创新推出管理专业化、调度信息化、收费智能化“三化”管理和政府主导、公司管理、市场运作“三办法”模式,打造城乡供水一体化“嘉禾样板”。

“四同三化三办法”成功构建起从供水端到用水端、从水源保护到供水安全的完整保障体系。

水源统筹——盘活县域"水家底",以四大水库为主、地下泉水为辅,联通调剂,破解旱涝不均难题。

硬核基建——累计投资8.58亿元,建成7处供水工程、7座加压泵站,铺设输水主管450公里、配水管道7200公里,日供水能力达8万立方米,10个乡镇“一网通水”。

建管分离——政府定方向、部门强监督、企业市场化运营,拧紧责任链条。

智慧赋能——搭建城乡供水智慧平台,24小时监测水压、流量、水质,让供水安全“看得见”。

在这一模式推动下,嘉禾县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度提升,先后获得湖南省城乡供水一体化示范县、2019年湖南省政府真抓实干突出典型、2023年湖南省水利厅农村供水标准化管理工程等荣誉。

账怎么算?“以奖代补”真管用

随着城乡供水同网同价成为现实,一些问题随之而来。农村收入低,水费会不会成为负担?村民如何交费?水管坏了谁来修?嘉禾县用“民生账本”给出答案——“以奖代补”,让政策红利精准落地。

什么是“以奖代补”?简单说就是政府发红包,群众得实惠。通过真金白银的补贴,既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又托底民生保障。入户补贴——管网进家安装费4000元,政府直接补贴2000元,村民只需掏一半;基础水价定在每吨2.37元,比城里便宜近三成。

维护补贴——县财政每月每户补贴10元建立“维修基金”,管网漏了有人修。

弱势托底——五保户、低保户每月免费用水4吨,牢牢兜住民生底线。

一张IC(集成电路)卡,水费算得清。用水户终端使用集自动供水、自动收费、自动控制、自动计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IC卡智能水表,村民手机一点完成充值,再也不用跑远路交水费。

如今,城里有的,村里也有。24小时技术服务专线,免费技术指导,手把手教村民管水护水……农村供水不再是“用了没人管”,而是“有人管、管得好、长受益”。

成效怎么样?群众受益得实惠

嘉禾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以来,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99.5%,水质达标率100%。

产业活了——在城镇,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所有水源并网连接、互连互通,丰枯调剂,供水保证率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用水紧张问题得以解决,基础设施更完善,产业集聚功能更强。2020年以来,高新区吸引企业70余家。

生活美了——农村群众用上了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全县43万余人受益,农村自来水普及带动生活设施升级,农民购买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数量同比增长46%,农村旱厕改水冲式厕所大幅度增加,生活环境改善。

眼下,嘉禾县正通过新一轮的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攻克供水工程进村到户的“最后一公里”,让222个偏远的高海拔自然村都喝上放心水,补全县域供水版图上的最后一块拼图,让城乡共饮“同质水”,共走致富路。

(中国水利报  陈诗芹  何子慧  谢莎莎  李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