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要闻总第3551期 >2025-08-06编印

坚守墨香与流水 时光里汲水而行
——我与《中国城镇水务》的故事
刊发日期:2025-08-06 阅读次数: 作者:丁文川

●阜新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丁文川

案头的玻璃下压着一叠泛黄的报纸,边缘被岁月磨出了毛边,报头“中国供水节水”四个字在灯光下泛着旧时光的暖调。最近一次翻开时,儿子凑过来看,指着2013年某期副刊上我的一篇文章里的一段文字笑着说:“爸,这字像你现在写的吗?歪歪扭扭的,跟我刚学写字时似的。”我摸着报纸上粗糙的纹路,忽然想起那年他刚学会扶着茶几走路,摇摇晃晃的身影和我第一次投稿时忐忑的心跳,竟在时光里叠成了同一个节拍。

2013年的秋天,我在单位第一次见到《中国供水节水》。当时我刚调任单位通讯员,对着一摞摞行业报纸发愁,不知如何落笔。直到翻开某期头版,一篇关于老旧管网改造的深度报道让我眼前一亮——那些带着水汽的文字里,有抢修工人凌晨三点蹲在积水里的背影,有流量计数据背后城市供水的脉络,更有行业在城市化进程中悄然生长的韧性。我忽然意识到,通讯员的笔,不仅要记录事件,更要触摸到行业的体温。

第一次投稿是篇人物通讯,我反复修改了五遍,从标题到标点都用红笔圈了又圈,发送邮件时指尖都在发抖。三天后接到编辑电话,说内容扎实,但语言可以更鲜活些。挂了电话,我对着单位楼窗外的西山水塔发呆,忽然懂了“接地气”三个字的分量。后来我跟着抢修队跑现场,在零下十度的冬夜记录抢修过程,手指冻得握不住笔,却在笔记本上写下:“管道里的水声是城市的脉搏,抢修灯照亮的不只是漏水点,还有千万家庭的暖。”那篇《寒夜里的供水人》最终刊登在二版头条,样报寄来那天,我把它压在办公桌玻璃板下,看了整整一个月。

报纸成了我观察行业的窗口,也成了我笔耕不辍的战场。副刊栏目曾刊登过我的组诗,写水厂的沉淀池像月亮落在人间,写抄表员走过的青石板路刻着城市的年轮;人物通讯版记录过退休老工程师的“管道地图”,他用三十年手绘了整座城市的地下水管网,密密麻麻的线条里藏着供水人的匠心;企业要闻版则见证了智慧水务系统的上线,当手机APP能实时查看用水数据时,我在报道里写下:“科技让水流有了数字的翅膀。”

那些年,熬夜改稿成了家常便饭。儿子睡着后,我在书房对着电脑屏幕,一遍遍打磨句子,把“完成抢修”改成“凌晨四点,最后一道螺栓拧紧,清水重新奔涌”;把“节水宣传”写成“社区老人拿着节水手册,教孙子用淘米水浇花的皱纹里,藏着世代的惜水情结”。2015年拿到“全国优秀通讯员”证书时,我把它和儿子的幼儿园奖状一起放在客厅电视柜上,他指着红本本问:“爸爸写的字,是不是比我的作业还好看?”我笑着揉他的头,心里却知道,是报纸让我的文字有了血肉,让我从一个对着稿纸脸红的新人,变成了能在行业故事里自如行走的记录者。

我模糊地记得那是2023年的某一天,新到的报纸让我愣了神——报头赫然印着“中国城镇水务”。编辑在邮件里解释,“从‘供水节水’到‘城镇水务’,不只是名字的变化,更是行业从单一供水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治理的拓展。”我翻开新报纸,看到新增的“水环境治理”栏目,那些关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黑臭水体整治的报道,忽然让我想起十年前跟着老技术员巡查管网时,他望着浑浊河道说的话:“以后啊,水不仅要供得上,还要活得好。”

改名后的报纸更像一条奔涌的河,承载着行业的蜕变。我写过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湖的案例,镜头里锦鲤在清澈的水里游动;写过智慧水务平台如何通过大数据预测漏损,让城市供水管网有了“感知神经”;也写过疫情期间供水人的坚守,那些戴着口罩抄表的身影,成了特殊时期城市里最安稳的注脚。我的文笔也在不知不觉中“老辣”起来,不再刻意追求辞藻,而是更注重故事里的“水痕”——那些技术革新背后的人的努力,那些政策落地时溅起的生活浪花。

如今,儿子已是初中生,有时会帮我校对稿件,指着“哈夫节”“叠压供水”等术语问东问西。我带他去过水厂,看清水从沉淀池缓缓流过,告诉他“爸爸写的每一个字,都和这些水一样,要流进别人的生活里。”而那叠泛黄的旧报纸,从“中国供水节水”到“中国城镇水务”,像一本厚重的相册,记录着我从青涩到成熟的笔迹,也映照着行业从“保障供水”到“守护水生态”的壮阔转身。

昨晚改稿到深夜,窗外下起小雨,我忽然想起2013年第一次投稿的那个秋夜。同样是雨声滴答,那时我对着电脑屏幕字斟句酌,如今指尖在键盘上起落自如。报纸变了名字,行业变了模样,而我依然是那个守着墨香与流水的记录者——因为我知道,每一篇稿件里的水纹,都在诉说着城市与水的故事,都在见证着一个行业如何以滴水穿石的韧性,滋养着千万人的生活。

案头的旧报纸上,某篇文章的末尾还留着当年编辑的批注:“文字有水分,很鲜活。”或许,这便是我与这份报纸最深厚的联结,我们都在时光里汲水而行,用文字打捞行业的星光,让每一道水纹都刻下成长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