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水投集团 福建日报社
平潭岛,福建第一大岛。“昔闻祈雨最有灵,立沛滂沱动人喜。须臾愿足慰三农,大有丰年遍邑里。”300年前,清代诗人俞廷萱曾信步平潭三十六脚湖,有感而发作了一首《龙屿吟》,道尽平潭百姓对水的渴望。
“靠海吃海”,本是平潭的天然优势。但这座海岛却是福建少雨地区之一,长期受困于淡水资源匮乏,导致人均水资源量曾长期只有26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8,属于绝对贫水区。
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发、配置、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有限的水资源,彻底破解缺水难题,造福子孙后代,一直是当地政府牵挂的头等大事,也是岚岛人民多年的心愿。
着眼于兴水利、惠民生,近年来,平潭积极探索“城乡融合+”模式,大力实施多项重点水利工程,不断完善城乡供水体系,主岛自来水普及率由过去的63.3%提升至98%,其中规模化供水率达85%。
跨域调水送甘甜
夏日炎炎,海风拂过,在三十六脚湖的天岭隧洞出水口处,汩汩清水奔涌而出,岸边水草丰茂,一幅如诗的画面映入镜头。
眼前的丰沛之景,源自永泰大樟溪的馈赠——从福清东张水库出发,这汪清澈甘泉穿山越岭,日夜奔流不息了近百公里,最终抵达三十六脚湖,为这座海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平潭天岭隧洞出水口
全长约181公里、总投资61.6亿元的“一闸三线”工程(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工程)应运而生,并于2018年5月全面动工建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最大的引调水工程,“一闸”即永泰莒口拦河闸,“三线”即闽江竹岐至大樟溪补水线,永泰莒口至福州、长乐输水线,以及永泰莒口至福清、平潭输水线,旨在解决闽江口城市群和平潭供水短缺问题。
凿穿千仞山,引来一江春。在千呼万唤的热盼中,2023年7月,“一闸三线”工程全线通水,投用后平潭每日原水调度能力增至75万吨,覆盖主岛167个建制村和景区。
由此,平潭正式告别了缺水的历史,真正拥抱“大水时代”。截至目前,“一闸三线”工程调水总量超5522万立方米。
城乡共饮“一碗水”
如同一道甘霖,“一闸三线”工程成功引水入岚,从根本上缓解了平潭水源短缺问题。然而,另一个严峻的挑战浮出水面——因供水管网尚未完全覆盖乡村,部分村子饮水难的问题仍亟待解决。
转机出现在2021年底,平潭启动农村供水管网建设(小水接大水)工程,在马腿村铺设了3.5公里通村支管和3.3公里村内管网,助力该村供水管网实现市政通水。“‘一闸三线’工程通水后,我们村成为首批直接喝上大樟溪水的非城关地区乡村之一,这变化可太大了!”马腿村村民林腾财说。
当地水利部门大力推进总投资19.7亿元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创新采用“建管一体、全域覆盖”的城乡供水机制,并同步开展管网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专项整治等一系列民生工程,有效破解城乡供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日前,随着实验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巩固提升(三阶段)工程完工,实验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全面投用,惠及平潭主岛142个建制村10.3万户村民,基本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
守护“源头活水”
在三十六脚湖自然保护区,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宛如轻盈的飞鸟来回巡弋,仔细地“扫描”整片区域。
这一幕,是三十六脚湖立体化监管的生动注脚。“根据无人机每日传回的画面资料,我们能够迅速揪出问题,并精准定制整改措施。”实验区自然资源服务中心三十六脚湖保护管理站站长卢沛昭说。
三十六脚湖,平潭人的“母亲湖”,是全区重要的水源地,其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
“先环保后用水”,近年来,平潭大力开展三十六脚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实施三十六脚湖水质综合预警控藻应急项目、入湖小溪流水质提升工程等,初步形成了“人防+技防”的联防联控机制,持续改善水源地环境质量及周边人居环境。2016年以来,三十六脚湖水质达Ⅲ类水比例保持在100%。
从“找水喝”的艰辛到“有水喝”的满足,如今,平潭人的生活因水而美。如何在“喝好水”的同时,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成了新的课题。
“有‘好水’喝,更要管好水,爱惜水。”这已经成为平潭人的共识。
近年来,当地供水企业通过管网测漏精准控损、水厂工艺优化升级等多项举措,进一步筑牢水安全的“韧性屏障”,并不断优化供水服务,切实提升城市供水精细化管理水平。
如今,这张城乡“大水网”,不仅滋润了百姓心田,更化作助推乡村振兴奔涌向前的“源头活水”。
新闻多一点>>>
平潭国际旅游岛位于中国福建省东部海域,地处台湾海峡西侧,与台湾岛隔海相望,是大陆距离台湾岛最近的地方。2016年国务院批复《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将其定位为两岸共同发展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核心产业。
该岛以沙滩、海蚀地貌等自然资源著称,拥有全国最大的花岗岩海蚀柱“双帆石”等独特景观,并以“蓝眼泪”自然现象形成特色生态旅游IP 。全岛注重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构建山海协同的旅游格局,推进“零碳岛”计划。岛上气候宜人,夏季为旅游旺季,年接待游客量超千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