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要闻总第3554期 >2025-08-16编印

护航世运会 秦皇湖畔的“水卫士”:让每一滴水准时“赴约”
刊发日期:2025-08-16 阅读次数: 作者:综讯

8月7日夜幕下,成都天府新区秦皇湖畔,第12届世界运动会开幕式在璀璨烟火中启幕。由湖泊、草坪与城市天际线构成的天然舞台,尽显成都生态本底与人文基因。这幅美景背后,都江堰东风渠管理处与成都市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的“水卫士”们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坚守,以科技为翼、以担当为盾,为盛会筑起了坚实的水安全防线。

24小时全时段值守,守护核心水脉

自8月4日“护航世运会”涉水保障工作进入“实战”状态,东风渠管理处工作专班迅速行动。其中,天府水利管理站肩负着为开幕式场地秦皇湖保障水安全的特殊重任,而东风渠老南干渠作为秦皇湖景观用水的唯一输水通道,其水量保障与水质安全直接关系到开幕式的水景观呈现,成为保供任务的重中之重。

为确保流量平稳、水质达标,天府站派出4个蹲守组,采取“人防+技防”相结合的方式,对老南干渠取水口进行24小时轮班值守,每日定时上报5次水位流量数据。在地表温度突破45℃的输水渠道旁,在闷热潮湿的闸房操作间内,8名守护人员从晨光熹微到夜色深沉,不间断开展水位监控、渠道巡检、水质监测、漂浮物打捞等工作,为秦皇湖生态补水筑起坚实防线,确保每一环节万无一失。

多重压力下精准调度,平衡“防”与“供”

世运会供水保障、极端高温天气、“七下八上” 防汛关键期,三重压力叠加,对天府站的精准化、科学化调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筑牢防汛屏障,又要保障盛会用水,必须精准拿捏‘防’与‘供’的平衡。” 天府站负责人表示。

面对挑战,天府站23名干部职工全员上阵、协同作战。一方面,密切关注雨情、水情、工情变化,加密对重要渠段、关键点位的巡查频次,及时清理渠道淤积杂物,累计开展专项巡查13次,处置险情1处,整改安全隐患3处,开展防溺水宣传6次,增设警示标识3处;另一方面,加强与地方水务、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协调联动,通过精准调控闸门、科学调度水量,在筑牢防汛安全屏障的前提下,优先、足额保障秦皇湖生态用水需求。

截至8月6日13:00,老南干渠天府中央公园取水口断面流量稳定在1.0立方米/秒以上,累计向秦皇湖输送生态用水10.6万立方米,湖体水质持续优于Ⅲ类标准,为世运期间的优美水景观提供了关键支撑。

30分钟应急圈发力,保障零故障运行

为应对突发状况,天府站建立“30分钟应急圈”,抢修力量24小时待命,并配备检测维修专业设备。8月5日16时,天府中央公园取水口节制闸突发电器线路故障,启闭系统失效。除险组火速响应,26分钟抵达现场,13分钟排除故障,恢复稳定输水,秦皇湖生态补水未受丝毫影响。

此外,技术力量对关键闸房的启闭机、电机等设施设备进行全面“体检”,更换老化线路,为电机加装散热风扇,预防性维护覆盖率达100%,确保赛事期间设备零故障运行。“这次抢修是对我们应急能力的实战检验。”天府站负责人称,将继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为世运供水保驾护航。

科技与服务并行,守护城市供水“生命线”

在城市地下管网与服务一线,自来水公司组建供水保障专班及七大专项工作组,以科技为矛、匠心为盾护航每一滴水。26台智能噪声监测仪如同 “地下听诊师”,与12处SCADA压力监测点24小时监测赛事核心区管网,配合人工巡查,累计出动517车次、完成1018公里管网巡查,精准定位修复16处“暗漏”,确保城市供水“健康脉搏”强劲。

安全保障措施层层加码:建成核心点位双水源供水体系及阀门快速切换机制,为供水装上“双保险”;加装91处窨井盖防坠网,守护行人安全。通过多次“双盲”爆管演练,抢修响应速度较常规提升40%,建立起“源头保障-智能监控-精准应急”全周期防控体系。同时,布设三道智慧防线——关键场馆智能加压泵、充足应急物资、覆盖场馆与居民龙头水的动态监测网,确保水质水压全面优于国标。

赛场之外,服务温情流淌。以962965供水热线为核心,联动微博、微信等平台的“水管家”24小时受理市民诉求,保障信息报送高效运转。客户服务大厅变身“城市志愿服务小站”,“蓉心桥供水服务队”提供直饮水、休憩角落、应急药箱等服务,将赛事高标准与民生暖服务完美融合。

当全球目光聚焦赛场时,这些“隐形赛道”上的守护者们用坚守诠释责任。从秦皇湖畔的清波到城市管网的涓流,每一滴水的安全抵达,都是成都递给世界的无声名片。

(综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