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要闻总第3557期 >2025-08-27编印

农村水务治理的智能化实践:中铁水务的乡村振兴探索
刊发日期:2025-08-27 阅读次数: 作者:互联周刊

农村水务治理长期面临设施分散、运维低效等难题,传统模式难以适应乡村需求。中铁水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都江堰供排水PPP项目,以“技术下沉+智慧管理”探索出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农村污水治理:从粗放式到精准化

都江堰项目的核心挑战之一,是如何高效管理62座农村污水处理站。相较于城镇集中式处理模式,农村污水站点分布零散、水质波动大,传统人工巡检成本高昂。中铁水务的应对策略是“物联网+模块化工艺”。低功耗监测网络:在分散站点部署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COD、氨氮等关键指标,数据回传至智慧水务平台,减少人工依赖;工艺动态优化:针对农村污水水量季节性变化大的特点,采用AAO+深度处理的灵活组合,结合算法动态调整曝气量,确保出水稳定达标(DB51/2311-2016标准);移动端运维:通过APP实现故障预警与工单派发,运维效率提升40%以上。这一模式不仅破解了农村污水“建得起、用不好”的困局,更以轻量化的技术适配,避免了“过度基建”的资源浪费。

智慧供水:让乡村用上“城市级”服务

在农村供水领域,中铁水务的突破点在于“全域一张网”的智能化改造。智能监管平台:整合水源、水厂、管网数据,通过水力模型预测供需波动,动态调节加压泵站,解决农村末端水压不足问题;漏损控制技术:运用声波探测和AI算法定位管网暗漏,使都江堰供水损耗率从25%降至12%以下;水质安全保障:在线监测设备覆盖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重金属、微生物等指标异常时自动触发应急净化。这些措施让71万城乡居民共享同一套高标准服务体系,弥合了城乡供水品质的鸿沟。

长效运营:PPP模式下的可持续性创新

30年特许经营期的设定,要求项目必须平衡公益属性与商业可持续性,中铁水务的解决方案是“数据驱动运营”。成本优化:通过智能调度降低电耗(污水处理吨水电耗减少15%),延长设备寿命;增值服务:积累的水务数据为岷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支撑,未来可探索碳交易等衍生价值;政企协同:政府负责监管与付费,企业专注技术升级,形成“专业人做专业事”的良性循环。

中铁水务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城市技术下乡”,而是基于在地需求的适应性创新。当物联网、AI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乡村水务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畅通。

(互联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