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水务体系中,“最后一公里”指的是从水厂或主干管网延伸至最终用户的服务交付过程。它不仅包括物理层面的供排水接入,还涵盖了水质保障、计量收费、用户响应等环节。
这个阶段既是水务系统面向公众的“终点”,也是服务体验与社会满意度的“起点”,常常暴露出运行管理短板,是当前水务改革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突破口。
典型“最后一公里”场景
1.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的居民供水
在城市中,尽管大多数用户已实现自来水入户,但在老旧小区、城中村或边缘区域,仍存在管网老化、水压不足、水质波动等问题。一些高层建筑的二次供水系统缺乏维护,易出现污染风险。而在城乡结合部,接管难、运维差的问题更为突出,形成“看得见水厂,看不见水龙头”的尴尬局面。
2.农村供水与饮水安全
农村地区是“最后一公里”问题最突出的区域。供水系统覆盖范围有限,部分地区至今未实现集中供水,或虽有管网却没有通户。水质问题频发,缺乏在线监测与预警手段,季节性缺水、突发污染等事件难以及时响应。此外,由于运维主体不清、人员力量薄弱,农村水务系统长期处于“建而难管、有人无责”的状态。
3.污水接入与排水监管
在污水处理环节,不少用户并未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特别是农村或散户企业存在污水直排问题。雨污混接、管网堵塞、末端溢流等现象严重,既污染环境,也威胁城市运行安全。小型污水处理站点普遍存在运行不稳定、监测不到位、排放不达标等“管理真空”问题。
4.水质感知与服务体验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水质感知是最直接的用水体验。即便出厂水质合格,但在管网末端,余氯衰减、管壁沉积等问题可能导致水质波动。居民常常因“水发黄”、“有异味”而投诉,但由于缺乏实时、可视化的末梢水质数据,难以快速判断问题源头,导致用户信任度下降,甚至引发舆情。
5.智能水表推广与数据应用
智能水表被视为智慧水务的基础,但在实际推广中存在“表装了,但数据不上来”“装得起,用不起”的现象。一方面,用户对智能水表的理解有限,部分人担心费用不透明,抵制更换。另一方面,在老旧小区或地势复杂区域,水表安装环境差、信号弱,数据传输不稳定,导致“智能”功能形同虚设。
“最后一公里”的根本挑战
“最后一公里”之所以成为瓶颈,根本原因在于几个方面的协同缺失。
首先是技术落地能力不足。传感器、水表等设备虽然技术成熟,但在复杂环境中部署难、维护难,难以形成稳定的数据流。
其次是用户体验差,公众看不到数据、享受不到便利,便不信任系统。
第三是数据孤岛问题严重,很多地方上传数据慢、断、丢,无法为运维决策提供支撑。最后是政企响应机制不畅,用户诉求难以及时触达运营单位,问题处理流程不透明,影响满意度。
数字化解决路径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数字化是关键支撑。
对于农村供水,需要构建网格化监测体系,实现对水源、水厂、管网末端的全流程感知。同时,推广低功耗、适应复杂环境的压力与水质监测设备,结合智能水表,实现远程计量与用水行为分析。通过乡镇级别的小型运维平台,建立统一的设备台账、巡检计划与故障响应机制,让运维力量下沉到一线。
在居民用水领域,应重点部署末梢水质在线监测点,特别是学校、医院、小区等敏感区域,并打通用户可查询通道,让用水数据“看得见”。水务企业可通过小程序、App等方式,向用户开放水质、水压、用水量等信息,同时联动客服系统,实现问题定位与派单的闭环管理。
在智能水表推广方面,应以“能装好、用得上、跑得稳”为目标,因地制宜选用NB-IoT、LoRa等通信技术,解决信号弱的问题。同时简化安装结构,适配各种老旧小区环境。重要的是,围绕智能水表建立数据服务能力,让用户能看到清晰的用水账单、历史对比和异常提醒,提高接受度与使用频率。
治理逻辑与建议
推动“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系统性解决,关键在于打通“设备-平台-服务-用户”的全链路逻辑。要从技术部署、数据采集、运营管理到用户服务,形成闭环。建议以县域或城市为单位推进整体数字化改造,结合网格员制度,建立“以点带面”的末端管理模式。
要强化政企协同机制,推动水务部门与城管、住建、农业等相关单位共享数据、共建平台,实现对水资源调度、应急管理、用户服务等的统一指挥。通过政策引导与典型试点,逐步将“最后一公里”从服务短板变为水务数字化的亮点。
“最后一公里”既是水务系统的神经末梢,也是数字化转型最能体现成效的前沿场景。它关乎亿万用户的用水安全与满意度,是水务现代化治理能力的真实写照。
只有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水务行业的智慧化建设才能实现从“看得见”到“用得上”,从“数字化”走向“服务型”。
(来源:智慧水务与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