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水务集团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八百里巢湖要用好,更要保护好、治理好,使之成为合肥这个城市最好的名片。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
2024年,合肥市委、市政府推动涉水国企战略性重组,在全省率先整合原水、供水、排水、净水全链条资源,成立合肥水务集团。
充分考虑“水怎么来、水怎么用、水怎么排”等问题,合肥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三个分开”和涉水职能归口统一、市区两级相统一、事权财权相统一“三个统一”原则,构建供水排水净水治水一体化格局,促进水与“人、城、产”融合发展,全面夯实城市发展的水资源根基、水生态本底、水安全保障、水管理体系。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市国资委、市水务局的指导下,作为治湖体系的重要力量,合肥水务集团从“健康管网行动”守护地下水脉,到科技赋能铸造安全“护盾”,再到引来金融“活水”成功打造市属国有企业涉水融资大平台,水务一体化改革与巢湖治理同频共振,绘就一幅“碧水安澜”新图景。
派河截导污九联圩湿地
截污清源 筑牢地下健康“水长城”
治理巢湖,“症结”出在岸上,“良方”开在源头。
2024年10月,合肥正式启动“健康管网行动”,全面规划、建设改造地下管网及其基础设施,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擦亮合肥“最好名片”。
刚刚整合成立月余的合肥水务集团便承担了其中的93个涉水项目,以“主力军”的姿态,打响源头锁污的“新攻势”。
东升花园,这是一个有着20多年历史的老小区,地下藏着30多处雨污混接、400多处管道病害。随着“健康管网行动”的开展,2025年3月,东升花园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启动。
进驻的管道“医生”们采用创新“十步法”,给地下管网“动手术”:精准定位并改造400余处错接点;修复渗漏,更换腐蚀管段,用上更持久耐用的材料,让地下“血脉”重获新生。
这次改造不止换了“里子”,也美了“面子”。
“‘里子’工程不好做,有时不被理解。”合肥水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郭星坦言。
改造中,有不理解的居民会问,“雨污合流有啥大不了,只要施工就是扰民!”
“但是,守护巢湖,就必须从源头截污,而且要改就改彻底。”
为最大程度争取市民的理解和认可,合肥水务集团充分考虑小区的实际情况和居民需求,实行“一小区一方案”,改造一片、恢复一片、整洁一片,将民生工程做成了民心工程。
“如今这种‘看不见’的变化,给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获得了越来越多居民的理解和认可。”郭星欣慰地说。
改造好的东升花园,成了合肥水务集团首个雨污分流改造样板小区——雨水污水“各行其道”,沥青路面平整如新,居民们也收获了50多个停车位、景观亭和清爽的垃圾分类站。
“管道改好了,小区环境都跟着大变样,我们住着也舒心多了!”经常在新修的休闲广场上散步的小区居民聂阿姨开心地说。
“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
在这一科学治理方略的推进下,合肥水务集团全力落实“健康管网行动”,聚焦城市排水系统的完善与治理,为实现巢湖长治久清贡献着“水务力量”。
如今,丙子河流域11个小区的55公里雨污管网正在强基焕新;新站、瑶海等多个小区成功实现“旱季无直排、雨季无冒溢”……这些地下“血管”,正从根源阻截入湖污染,为巢湖“减负”。
智慧赋能 铸造巢湖“无形护盾”
守一湖碧水,不仅需要决心与行动,更呼唤“最强大脑”。
科技赋能、智慧水务,正日益成为守护巢湖安澜的“无形护盾”,为巢湖综合治理注入强劲动能。
在包河区某小区的地下管道内,一台灵巧的CCTV管道机器人正“睁大眼睛”缓缓前行。高清“眼睛”将所到之处的管壁裂缝、漏点、淤积都清晰捕捉,并实时回传到地面的控制屏。工作人员只需要轻点鼠标,系统就会自动生成一份“管道健康诊断书”。
这就是合肥水务集团“地下智慧防线”的秘密武器之一。
通过机器人、QV潜望镜等“侦察兵”,对巢湖流域雨污管网进行全面“体检”,精准定位,再通过技术模拟修复方案,避免了施工影响居民生活。
这一智慧手段在东升花园的改造中大显身手——采用“开挖+非开挖”组合工艺,施工效率提升40%,路面开挖量减少70%,以最小“动静”解决了困扰居民的老大难问题。
智慧水务的触角,正深入城市水问题的痛点核心。
曾几何时,“逢雨成塘”是安徽建筑大学北区师生对汛期的苦涩记忆。如今,一套智慧监测系统如同“千里眼”,实时掌控校园管网运行脉搏。配合新建的420米箱涵、820米雨水管道,以及每秒排水能力达2.7立方米的泵站,极大提升了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排水能力。
从制水源头管控到污水末端治理,智慧的力量贯穿水生态治理的全链条。
巢湖之畔,合肥第四水厂正书写着“智慧智造”的新篇章。这座年轻的智慧水厂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构建起覆盖制水生产全流程的精益管控体系,为城市供水保障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走进水厂的智慧加药间,原水浊度监测仪如同敏锐的“神经末梢”,每10秒就将最新数据上传至中央控制系统。
系统根据数值,自动调节混凝剂的投放量。有这样的智能“指挥官”坐镇,加药精准度比人工操作提升30%,每年节约药剂约80吨。
在水务调度中心的电子大屏上,供水厂站、净水厂站、供排水管网3D地图,实时显示关键指标数据,如同“智慧触角”实时采集从取水口、水厂、输水管网到居民小区的运行数据,实现全流程智能管理、科学调度。
在引江济淮派河截导污这一重大工程中,智慧水务的“感知”能力更是不可或缺。
长达10.38公里的关键管网,通过遍布的传感器获得了“感知”能力,流量、压力等关键数据实时回传。运维人员只需端坐监控大屏前,设备运行状态便一目了然,效率远胜传统人工巡检。
无论是为地下管网实施精准“微创手术”,在制水厂、净水厂构建高效“智慧大脑”,还是在重大工程中布设灵敏“感知神经”,科技赋能,市民身边的水环境正悄然发生着改变,带来细微而美好的新体验。
▲望塘净水厂鸟瞰图
金融“活水”“润泽”巢湖系统性工程
巢湖治理的系统性工程,离不开持续、高效的资金保障。
成立一年来,合肥水务集团以创新融资模式破局引源,引来汩汩金融“活水”,为治理攻坚注入强劲动能。
通过系统梳理经营数据,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国债等上级资金,并成功联手政策性银行,成功打造了一个市属国企涉水融资大平台,资金保障模式实现了从“政府单一投入”到“多元资本协同”,从“等资金”到“活水长流”。
以安徽建筑大学北区积水点治理工程项目为例,通过申报中央城市更新示范资金,首年就获得了2000万元支持。
工程项目顺利推进,既缓解了财政一次性投入压力,又确保了后续运维的持续性。
这种模式以“时间换空间”,利用市场化融资方式提前筹集建设资金,再通过长期、稳定的运维锁定合理回报,最终形成“建设—运营—还款—再投资”的良性循环。
这一创新平台的效能,在应对“极限突破”的挑战时凸显。
2025年3月,面对地下管网领域超长期国债申报仅72小时的极短“窗口期”,合肥水务集团联合各建设部门组建临时“攻坚组”。3天内完成14个项目的系统填报、材料汇编及附件整理。
经国家、省、市三级严格筛选,集团申报的3个项目最终脱颖而出,成功获批国债资金8.95亿元,获批金额高居全省首位。这笔“及时雨”也精准滴灌到城市管网治理的“毛细血管”。
▲北涝圩净水厂扩建工程现场
创新投融资平台不仅解了“资金之渴”,也打开了“资本入口”,让更多社会力量涌入巢湖治理,共绘“最好名片”。
2025年上半年,在合肥市组织的27场国企民企场景对接会上,合肥水务集团拿出了AI图像识别安全管控、智慧工地平台等8个场景机会,吸引了29家科创企业竞相角逐。
首次通过完全市场化模式拓展市政杂用单位,与两家市政单位签订了再生水购买协议,将这些“新生水”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和道路清洗,不仅开辟了市场化收入的新渠道,更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衡量融资成效的标尺,在于其对巢湖水质改善的切实贡献。合肥水务集团精打细算“长远账”,确保每一分资金都用在助力巢湖治理的刀刃上。
截至目前,通过创新投融资平台,合肥水务集团已累计筹集项目建设资金超百亿元,有效支持全市涉水领域基础设施建设。
这笔庞大的资金,正持续反哺管网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智慧化建设等关键治理工程,为擦亮巢湖这张“最好名片”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
精细化管理,让健康管网深扎“根基”;科技创新赋能,智慧水务精准“把脉”;撬动市场活水,投融资平台“引擎”轰鸣。
这三大举措,如同精密的齿轮相互咬合,协同发力,助力巢湖“最好名片”熠熠生辉。
从靠水吃水到亲水治水,“人水共生”的时代答卷已提交。合肥水务集团也将执生态之笔,以创新为墨,在这张承载着合肥人民深情的“最好名片”上,继续书写更动人的篇章。